“白露”即將到來,地處江油市西北部藏王寨山脈東麓的重華鎮銅星村(原銅星鄉菩提村)滿眼田疇的水稻日漸金黃,展露在豐收在望的景象,宛若一幅溫暖的油畫。雖然秋收的大戲還未開鑼,終年閑不住的鄉親早已忙得不亦樂乎:收曬玉米,收獲運銷仔姜,播種晚秋蔬菜,撒播良種油菜苗……就這樣,春華秋實在這方水土年復一年的無聲演繹,而父老鄉親在汗水和辛勞中不停地收獲著希望。
在銅星村忙碌的人群中,有個年青“村民”更是忙得不可開交:一會兒登門探望傷愈出院在家康復的“五保戶”,一會兒去幫留守老人挑糞水澆灌剛播下的油菜籽;剛陪省上驗收組檢查竣工的水保工程,李家太婆又跌跌撞撞跑來說她家母豬快產仔了,叫他幫忙去看看……
他,就是江油市人民法院下派銅星村的第一書記涂輝杰,也是該村扶貧工作隊隊長。
接過扶貧“接力棒”,自己先變“菩提村人”
原銅星鄉菩提村,為深丘地貌,因地處偏僻、交通不便,當地鄉親生產條件極差,生活長期處于貧困線上。2016年初,扶貧攻堅戰全面打響,菩提村被納入為省定貧困村, 經摸底調查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51戶、162人。在江油市扶貧辦的統一安排部署下,江油市人民法院與菩提村結成了脫貧的對子,并立下了限期三年幫助該村貧困群眾全面退出貧困線的“軍令狀”。
菩提村扶貧工作隨即全面啟動,江油法院派駐的扶貧工作隊緊鑼密鼓地行動起來。他們認真貫徹落實從中央到地方的各項惠民利民方針政策,以建強基層組織為抓手,以完善基礎設施為前提,以提升“兩不愁、三保障”為工作重點,努力改善提升他們的生產生活水平。同時,因地制宜實施“精準扶貧”,進一步助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至2018年底,菩提村如期退出貧困線,51戶、162人貧困人口也終于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扶上戰馬送一程”,如何防止剛剛擺脫貧困的群眾返貧,切實幫助他們致富奔康?江油法院扶貧工作不僅不能“鳴鑼收兵”,反而傾其所有更加用心用力。就這樣,在2019年6月,該院扶貧的“接力棒”傳到了27歲的司法警察涂輝杰的手上。
為了讓自己很快進入“第一書記”的角色,涂輝杰買來廉價耐磨的衣物作“勞動服”,堅持自己開伙學做當地風味的家常飯菜。而且,農忙時節他還戴起草帽下地,跟鄉親學割麥子、稻子;挽起褲管脫掉鞋襪,跳進水田幫勞弱戶插秧;咬牙忍住肩膀疼痛,幫貧困戶挑農家肥;他還學會使用鋤頭、鏟子、十字鎬等農具,哪怕手掌被磨出血泡也在所不辭;雨天頭戴斗笠、身披蓑衣,跟隨村干部一道出門防洪……經過一番摸爬滾打,涂輝杰將自己改變成名副其實的“菩提村人”!
“新官上任三板斧”,親民強基促產都不少
真正將自己融入群眾之中后,涂輝杰開始在扶貧工作中甩開膀子大干起來。在走訪貧困戶的過程中,涂輝杰得知村里“五保戶”黃成國在外省建筑工地務工不慎摔傷骨折,經過幾個月住院救治,總算傷愈出院了。但此人沒文化,不懂新農合報銷流程,正為醫藥費的報銷犯愁。于是,涂輝杰抽出時間上醫院,幫助黃成國備齊所需票據資料,領著他輾轉奔波辦理醫藥費報銷。黃成國這次住院花費近3萬元,除開新農合報銷,還有相當部分自付費用。于是,涂輝杰又回法院請示領導同意,在全院干部職工中發起捐款倡議,很快幫助黃成國解除了燃眉之急。在扶貧工作中,這雖然是小事一樁,但涂輝杰卻認為:“貧困戶疾苦無小事,否則要我們幫扶干部做什么?”
為了改善菩提村的基礎設施,涂輝杰積極爭取江油法院等幫扶單位在財力方面的大力支持,幫助該村整修了村道、橋梁和塘堰,新建了衛生室、閱覽室、文化廣場,安裝了太陽能路燈。這樣既提升了鄉親們的生產生活條件,為群眾辦事提供了更多方便,而且也極大地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了增強脫貧戶的“造血功能”,涂輝杰積極協調各幫扶部門,發動菩提村干部群眾廣泛參與,充分利用該村生態養殖資源優勢,用活脫貧資金項目,引進優良蛋鴿、蛋雞品種,以“專合組織+村委會+訂購代銷”集中養殖與貧困戶分散家養結合的產業發展模式,大力發展“雙蛋”脫貧富民產業。如今,蛋鴿基地每年凈利潤4萬,綠殼蛋雞每年凈利潤2萬元,貧困戶每年基地收益分紅人均達150元,貧困戶家養年收入約500元,村集體經濟年人均收入超90元。從而,為鞏固菩提村脫貧攻堅成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堅強的產業支撐保證。
只要鄉親有需求,駐村幫扶就不收兵
時光如白駒過隙,涂輝杰被派駐菩提村扶貧轉眼已是一年有余。每當回想起自己初來乍到的情形,心里就感慨萬端!涂輝杰生于1992年,國營八五七廠子弟。從小在地處深山的工廠生活區長大的他,對于農村的感覺就好比一首“田園詩”,一切都那么新奇而美好。然而,當他被組織上正式派往菩提村擔任“第一書記”,剛“走馬上任”,就被溽熱的天氣來了個下馬威。走村串戶的時候,熱辣辣的太陽仿佛就在頭頂,曬得他的臉龐和雙手火燒火燎。即村上的辦公室、會議室也沒有安裝空調,身穿的襯衣常常被汗水濕透,裹在身上黏糊糊的怪難受!短短半個月時間,他的手臉竟被曬脫了一層皮,變得黝黑發亮,好不容易回趟城遇見同事,居然被戲稱為“非洲人”……經過差不多半年的堅持,涂輝杰總算變得“皮糙肉厚”。
去年,隨著鄉鎮行政建制改革調整,原銅星鄉并入重華鎮,原菩提村也與其他村合并為銅星村。村子的規模變大了,脫貧奔康的后續工作也越來越繁重了,作為“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涂輝杰感到肩上的壓力更加不容懈怠!而江油市人民法院、綿陽市外事辦等幫扶單位領導仍然堅持定期登門慰問幫扶對象,仿佛為涂輝杰注入“強心劑”,鞭策他克服個人浮躁、畏難情緒,與銅星村“兩委”干部虛心溝通、交流,悉心聽取脫貧群眾渴求致富奔康的心聲和意見,一門心思為當地扶貧產業激活產銷鏈而出謀劃策。
最讓涂輝杰感到欣慰的是,家庭成為他沉下身子扶貧的真正堅強后盾。身為國營工廠的退休工人,父母的政治思想覺悟很高,總是經常鼓勵他要珍惜下派農村扶貧的大好機會,好好鍛煉自己、磨礪自己。妻子重孕在身,其實好想他每天陪伴在身邊,可每當夜深人靜小兩口“煲電話粥”時,她卻溫溫柔柔地叮囑他:在村上要安心工作,要注意冷暖……
派駐銅星村幫扶工作,究竟到何時才結束?涂輝杰擲地有聲地說:“我想,只要組織上有要求,只要銅星村的鄉親有需要,我會一直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