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資村,地處美姑縣樹窩鄉東北部,緊鄰大風頂自然保護區,地理位置復雜,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總人口251人,文化程度低,耕地面積只有500畝,沒有耕種任何經濟作物,基礎設施極其薄弱。這是扶貧干部張宇翔第一次來到洛資村后對這里的描述。
義無反顧,走向扶貧路
2018年,對于扶貧干部張宇翔來說注定是極為特殊的一年。這一年,他剛到而立之年,正是干事創業的大好年紀;這一年他的孩子呱呱墜地,他成為了一名父親;還是這一年,他在嗷嗷待哺的女兒和極度貧困的彝族同胞之間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抉擇,毅然奔赴貧困縣美姑,成為了一名光榮的援彝干部。美姑縣地處偏僻,交通不便,對于安家在樂山城里的張宇翔來說,想要回家一趟看望家人、孩子都是一件極不容易的事??此錾?,卻不能伴她成長,他的內心倍感愧疚。
克服困難,融入群眾心
剛到洛資村時,那里的一切對于從小在城市里長大、一直從事機關工作的張宇翔來說都是陌生的,陌生的土地、陌生的語言、陌生的風俗習慣。第一次入戶開展工作,穿玉米地、過獨木橋、走濕滑泥濘的山路、被螞蟥咬,對于他這個從城市里長大的人來說都是第一次經歷,隨著工作的深入開展,困難也慢慢出現,特別是語言上面的障礙尤為突出,一開始張宇翔也有畏懼情緒,但在一次次的進村入戶和與村民、村干部的對話中,他真切感受到了當地村民的淳樸善良,也了解到了他們渴望脫貧摘帽的強烈愿望,這更加堅定了他帶領村民走出貧困的決心。他主動向前輩以及基層干部虛心討教工作經驗,與當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深入群眾的日常生活,了解他們的風俗習慣,真心付出、真情服務,與群眾嘮家常、聊政策,取得了當地群眾的信任,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筑牢了堅實的群眾基礎。他說群眾不信任你,就算你再怎么努力,扶貧工作都只會流于形式,這就是他一直奉行的群眾路線。
因戶施策,奏響脫貧曲
洛資村下設兩個村小組,1組需要走2個小時山路才能入戶。為了找準致貧原因,張宇翔翻山越嶺逐戶走訪調研、宣講政策。有一次,他在走訪過程中,遇到國道大面積塌方,險象環生的他淌著冰冷的河水翻山繞道而行,河水冰涼刺骨,卻澆不滅他的滿腔熱血與激情。通過調研走訪,張宇翔摸清了洛資村的基本情況,并因地制宜、因戶施策的制定了跑山雞、老鷹茶、蜜蜂養殖等脫貧措施。在張宇翔和援彝同事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11月,洛資村實現整村脫貧,全村安全住房建設51戶,發展經濟竹子600畝、養殖蜜蜂400余箱,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1088元,人均已達79.5元,超標準2600%。
在詩和遠方的年紀選擇了理想,堅守了信仰,三年如一日奮戰在扶貧路上,鮮衣怒馬的少年郎用堅毅扛起了決勝脫貧攻堅的責任與擔當,匯聚成民族奮進和國家向上的磅礴力量,向他們致敬,我們身邊的榜樣!
(梁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