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他身著軍裝,手持鋼槍,保家衛(wèi)國;如今,他身披法袍,手執(zhí)法槌,守衛(wèi)公平,他就是隆昌市人民法院界市法庭員額法官李建。
一種信仰:對法治理想的追求
從軍營到法院,從軍人到法官,李建憑著永不服輸的斗志,帶著軍人的剛毅和果敢,不斷挑戰(zhàn)著自己的極限,他說:“生命在于挑戰(zhàn),價值蔚于跨界。”
2000年8月,而立之年的李建轉業(yè)到隆昌市人民法院,作為十幾年的老兵又重新當起了“新兵蛋子”,戰(zhàn)友們稱其為“法院軍轉菜鳥”。面對戰(zhàn)友們的調侃,李建堅定地說:“在部隊我是優(yōu)秀軍人,在法院我也會成為一名優(yōu)秀法官。”正如李建的“保證”一樣,“菜鳥”李建開始了打怪換裝之路,實現了從而立跨界到跨界而立的轉變。
從軍人到法官,對李建來說,挑戰(zhàn)難度無以言表,但他沒有絲毫畏難情緒,從進入法院的第一天起,他就下定決心,要盡快熟悉辦案程序,盡快掌握專業(yè)知識,盡快進入工作角色。他說:“部隊的大熔爐鍛煉了我,無論我在什么崗位,都會兢兢業(yè)業(yè)、恪盡職守,絕不會拉后腿、掉鏈子。”
2000年11月,李建分配到界市法庭,擔任書記員工作。為了盡快轉變角色,適應工作崗位,他發(fā)揚軍人的優(yōu)良革命傳統(tǒng),服從命令、聽從指揮,腳踏實地、任勞任怨,孜孜不倦地學習充電,主動向同事學習請教。2004年,李建取得了內江師范學院的本科文憑,2007年,通過了國家司法考試,2017年,成為內江市首批員額法官。就這樣,李建靠著一股不服輸的拼勁,從工作中的一點一滴做起,從業(yè)務上的一絲一毫學起,迅速成長為一名業(yè)務標兵。
2016年至今,李建共承辦案件1179件,結案1169件,結案率高達99.15%,調撤率達77.59%,服判息訴率達98.63%。
因為工作業(yè)績突出,他連續(xù)三年被評為“優(yōu)秀公務員”,榮記“個人三等功”一次,多次被評為“優(yōu)秀共產黨員”,2020年被評為“隆昌市優(yōu)秀退役軍人”。
一種情懷:當事人的困境他感同身受
低矮的房屋,破舊的桌椅,簡陋的“審判現場”;耄耋之年的老人,佝僂的背影,空洞的眼神;握緊的雙手,感激的淚光,一句“謝謝”,道不盡她對李建的信任和感激,這是巡回法庭中真實的一幕。
2019年,李建承辦了一起老人起訴子女不履行贍養(yǎng)義務的案件。原告陳某生于1925年4月,已94歲高齡。陳某與已故丈夫呂某共生育了六個子女,如今本應兒孫繞堂、安享晚年,可卻身患重疾,無人照料,最終只能將六個子女訴至法院。李建通過走訪得知,六被告因自身年齡較大且無固定收入,對于陳某的贍養(yǎng)問題一直相互推諉,導致糾紛的發(fā)生。
考慮到原告陳某年紀較大,行動不便,合法權益急需得到保障,李建在做調解工作無果后,最終決定聯合鎮(zhèn)人大代表和村干部上門進行巡回審判。經過一系列庭審程序之后,李建從保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維護和諧親情出發(fā),休庭后,繼續(xù)給老人的六個子女做調解工作。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其子女各自回憶父母撫養(yǎng)他們時的艱辛,并讓他們換位思考,通過逐個擊破的方法分別疏導。經過3個多小時的耐心勸解,最終促成雙方達成可行的贍養(yǎng)協議,六被告面露慚愧之色,并向陳某保證一定會履行好贍養(yǎng)義務。
為了讓群眾切實感受到法治的力量,為更好地保護農村留守婦女、兒童和老人的合法權益,方便當事人辦案,巡回審判已成為李建與同事們最常用的審判方式。“巡回審判,雖然辛苦了我們,但方便了大家。調解好了,矛盾就少了,矛盾少了,社會就和諧了。所以,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說起巡回審判這種有些“麻煩”的審判方式,李建樂呵呵地說。?
一種擔當:一切為了當事人的利益
2017年8月,李建成功處理70件土地承包經營權出租合同糾紛案件,保障了農民的切身利益,維護了法律的公平正義。2011年10月,原告肖某等70戶村民與被告蔡某協商簽訂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出租合同》。土地位于隆昌縣石碾鎮(zhèn)某村,總面積為87.85畝,合同還就土地用途、租期、租金、雙方權利義務及違約責任等事項進行了約定,但被告并未按合同約定支付租金。肖某等70戶村民的土地被蔡某租賃后用于種植樹木,由于被告沒有按時履行支付義務,原告既無租金收入,也無法種植農作物,造成了極大的損失。為解決此糾紛,原告曾多次與被告協商未果,最終向法院起訴,請求保護其合法權益。
李建考慮到原告方人數較多,且不少村民年齡較大,行動不便,不宜出行,為了充分保護其訴訟權利,決定到村里進行巡回審理,原告肖某等村民與被告蔡某均到庭參加訴訟。
在庭審過程中,由于被告蔡某稱資金周轉困難,既不愿支付租金,也不愿原告方解除簽訂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出租合同》,致使原、被告雙方僵持不下,矛盾激化,硝煙味濃厚。為了化解矛盾,解決糾紛,李建根據現場的情況決定對原、被告雙方分開做調解工作。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原、被告雙方經過冷靜思考,權衡利弊之后最終達成了解除合同的一致意見。
又一起復雜的群體性案件圓滿“落幕”。當天夜里,李建整理完卷宗,才終于松了一口氣。像這樣,為了調解,奔波于各方當事人之間,加班到深夜,對于李建來說是常有的事。“身體雖疲憊,但心里很安穩(wěn)。基層法庭就是這樣,沒有什么上下班,只要有百姓來,就是我們的工作時間,法院就是為老百姓辦實事的地方。”
高尚的情操決定無私的付出,愛民的情懷詮釋生命的真諦。轄區(qū)的鄉(xiāng)村院落、田間地頭都曾留下他的身影。小小的辦公桌上,他的案情筆記已積累了厚厚一摞,字里行間透露著濃濃的愛民情懷,經他承辦的數千件民商事案件,無一錯案,被稱為“百姓的好法官”。
在李建看來,軍人、法官,不管哪一個角色,都是為人民群眾服務。他用公平正義的裁判詮釋著對法律的信仰,用實際行動書寫著一名轉業(yè)軍人堅韌不拔、剛毅豪邁、雷厲風行的靚麗人生。(鐘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