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村來了一個白白凈凈的小伙子,說是第一書記。聽說這小子還是個85后,這么年輕的干部,能做好扶貧的事嗎?”
“村里工作這么苦,估計待不了幾個月就會走。”村民們議論紛紛。
在隆昌市石燕橋鎮大佛坎的村民看來,“第一書記”陳剛的到來成了當地的新鮮事。三年過去了,他從鄉親們口中的“毛頭小子”變成了村民們最信任的“小陳”書記。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位“85后”第一書記的扶貧故事。
“我來了這里就是我的家”
2018年5月,剛在隆昌法院工作一年多的陳剛,被組織下派到隆昌市石燕橋鎮大佛坎村擔任第一書記。在脫貧攻堅工作中,陳剛與這個貧困的小山村結下了不解之緣。
隆昌市石燕橋鎮大佛坎村轄區面積7.5平方公里,曾是省級貧困村,有12個村民小組共1120戶316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48戶416人。全村既無像樣的實體經濟,又無雄厚的村集體產業,是典型的傳統農業村。怎樣才能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是裝在陳剛心里的頭等大事。
為了摸清村情民情,他第一時間召開村社干部座談會,了解村情要點、脫貧重點、工作難點。時值仲夏、又逢雨季,他每天帶著幫扶隊員,頂烈日、冒大雨,走山路、爬泥路,馬不停蹄地挨家挨戶走訪,無論田間地頭、農戶院落,還是水稻收割、婚喪嫁娶的現場,他都不辭辛苦與農戶溝通交流,積極聽取群眾的意見和訴求。不到一個月,他走遍了148戶貧困戶、37戶五保老人。一番走訪下來,他精準掌握了貧困家庭情況、致貧原因、收入來源、幫扶措施,發現了數十條需要解決的問題清單,如“9組、10組道路需要硬化,貧困戶徐大爺家的房子要維修、李大娘家需要落實低保”等。他逐條與鎮村干部、幫扶隊員研判分析,研究制定了駐村幫扶工作隊“脫貧攻堅五年幫扶規劃”“年度幫扶計劃”,完善了6項幫扶制度,和幫扶責任人一起幫助貧困戶完善“一戶一策”,細化幫扶措施,并逐項落實解決。他把大佛坎村當成了自己的家,真正把自己融入到這個大家庭中。
“要做一個干實事書記”
扶貧先扶志,每到農戶家中,陳剛都要向群眾宣講黨的扶貧惠農政策,為貧困戶加油打氣。“上有政策支持,下有干部幫扶,再有貧困戶努力,脫貧致富就快了!” 2018年未脫貧的龍大娘擔心脫貧之后自己就享受不到政策實惠,心里不愿意退出貧困戶行列,陳剛多次上門查看“兩不愁、三保障”落實情況,面對面核算家庭收入,耐心宣講“四個不摘”的精準扶貧政策,并為他們積極協調爭取了公益性崗位,解除了貧困戶脫貧之憂。他積極開展法治扶貧,在村上開設法治講堂,每月向群眾講授一堂專題法治課,開展入戶普法、集中宣傳11次,在村里懸掛法治宣傳橫幅6條、張貼標語40多張,發放普法資料1200多冊,受教育群眾600多人次,在這個偏遠閉塞的小山村掀起了人人尊法學法、家家守法用法的熱潮。他充分發揮村人民調解組織作用,積極參與調處民間矛盾糾紛16起,成功化解了一起積怨近20年的鄰里土地糾紛,維護了鄉村和諧穩定。
腳上沾滿泥土,心里裝著鄉親。三年來,在陳剛的帶領下,村民建起蔬菜基地、搞起家禽養殖;發展了櫻桃、小家禽、黑山羊等特色農產品,遠銷省內外;辦起了農村書屋、籃球場、健身器材等文化娛樂設施;新增了垃圾箱,安裝了太陽能路燈,村內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大佛坎村打造成為集生態農業與旅游觀光為一體的農業綜合示范區。村民的錢袋子開始鼓了起來,群眾都紛紛豎起大拇指,陳剛的心里也踏實了、滿足了。
“貧困戶就是我的親人”
“哪個是第一書記?我為啥子沒的羊苗?貧困戶都有,只有我沒得!”那是陳剛到村里不久的一天,突然來了個怒氣沖沖的老人。進門就沖著陳剛大聲質問。陳剛不慌不忙,倒一杯開水,請老人坐下,慢慢說。老人就是不坐也不依,非要陳剛馬上回答。陳剛耐心詢問才搞明白,原來他的脫貧明白卡上,標注有羊苗一只,但他并沒有拿到。其實,是明白卡上打錯了,2016年脫貧的貧困戶沒有羊苗。干部們沒有解釋清楚,他自己也沒有弄明白,就火冒三丈,臉紅耳赤地扭到陳剛扯皮。
這一鬧,陳剛記住了他,這位老人姓唐,夫妻倆都是近80歲的老人了,而且患有多種慢性病。三個子女都在外面打工,因為文化不高,掙錢不多,撫養子女讀書都困難,無法照顧父母,所以,兩老才成了建檔立卡貧困戶。陳剛盡心竭力地幫助他,建議村上跟唐大爺安排一個非全日制公益性崗位,專門負責“唐家房子”一截公路的清潔衛生。又和幫扶責任人一起努力,為他爭取了C級危房改造和土坯房整治,把他家的土墻房維修加固了一番。老人自己也非常勤快,從來不去茶館那些地方閑耍,一有時間就編竹筐竹耙去賣。陳剛只要到11組,都要去看看老兩口,聊聊家常。就這樣,他和唐大爺就成了不打不相識的忘年交。
家住5組的朱大娘,多年前兒子因為騎摩托車,被一輛逆行的小汽車撞倒,遭遇了嚴重的車禍,小腦嚴重損傷,深度昏迷一個多月才醒來,但醒來后,說話口齒不清,行動不能控制。雖然慢慢好起來,但已經不能正常生活了,妻子離他而去,留下一個讀小學的女兒。朱大娘丈夫早逝,兒子又遭此變故,一家人的重擔就壓在她一個人身上,她死的心都有了。
陳剛到村上后,經常關心她們一家的生活,多次跟鎮里反映她家的具體情況。幫扶單位和鎮里村上都對她家特別照顧,整戶享受了發放雞苗、柑橘苗和黑山羊寄養等產業扶貧政策、C級危房改造和農村土坯房整治;朱大娘的兒子吃上了低保、享受了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朱大娘享受了低保,其孫女享受了義務教育困難學生生活費補助和教育基金幫扶,日子慢慢有了起色。
有時間陳剛就去朱大娘家,去她家打掃衛生,給她送雞苗鴨苗;給她孫女買學習用品,和學校聯系,多加關照,讓她沒有思想包袱,專心讀書。
朱大娘說,遇到什么困難,首先想到的就是找“小陳”書記。“小陳”書記為人謙和,沒有干部架子,幫忙熱心,把群眾的事情放到心尖尖上,不管哪個村民找到他,他都盡心盡力。
由于工作成績出色,陳剛先后被評為內江市2019年脫貧攻堅先進個人、隆昌市2016-2018年脫貧攻堅先進個人、2019、2020年度“優秀第一書記”、石燕橋鎮2020年“優秀共產黨員”等。
來時滿身書卷氣,歸去兩袖泥土香。這位年輕的“85后”第一書記,用“真心”的付出、用“實干”的作風、用“扶志”的方法,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履行了自己的入黨初心。(鐘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