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扎根基層37年,堅持黨建引領,拓展“三聯三促三化”基層治理模式,發揮法庭化解基層矛盾的“觸手”功能,彰顯了“小法庭大服務”的責任擔當,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榮譽天平獎章”,榮獲人民法院黨建工作先進個人、全國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進個人、四川省優秀黨務工作者、四川省法院系統先進個人、全省法院庭審標兵等表彰表揚,他就是現年56歲、現任四川省資中縣人民法院銀山人民法庭庭長、四級高級法官陳建。
以陳建為原型拍攝的微電影《解憂》被評為“平安四川微電影優秀作品”,《小鎮“犟”法官》專題片在四川廣播電視臺《天府先鋒》、內江廣播電視臺《甜城先鋒》播出。
不忘初心,勤學實干,做服務群眾的“貼心人”
1985年10月,陳建通過招聘考試成為了資中縣法院新橋人民法庭的一名書記員。到法庭工作以后,他一邊加強法律專業知識學習,相繼取得了法律專業本科文憑和法律職業資格證書,一邊汲取前輩們的辦案經驗,在實際工作中不斷摸索,很快成為了庭里的骨干,協助辦理了多起疑難復雜的案件。
1994年,陳建調到銀山人民法庭工作,承辦法庭轄區的一審民事案件。2016年11月,陳建通過考試成為資中縣法院第一批員額法官,年平均辦案近300件。
多年來扎根基層辦案,陳建面對的大多案件是婚姻家庭、鄰里矛盾、債務糾紛等看起來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但他深知這些小事卻事關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事關家庭、社會的和諧穩定。他常說:“法官就像是基層社會矛盾的回收員,老百姓來找法官要個說法,解決好了,群眾的滿意多了,矛盾就少了,社會也就穩定了。”
陳建把群眾的事當作自己的事,讓自己的工作更接地氣、更貼近群眾,努力做群眾的貼心人。
在審理一起勞務者受害賠償糾紛案件時,所有人都認為該案調解成功率為零,但他始終不放棄,多次主動上門、長時間反復做工作,最終以40萬元賠償金達成協議,使原本惡語相向的雙方握手言和。
在審理一起離婚糾紛案件時,他依法將女兒的撫養權判給了母親,在回訪跟蹤案件時,他發現隨母親生活并非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長,于是他反復與雙方當事人溝通,經過兩年多的努力,終于使雙方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將撫養權變更給了父親,讓孩子有了更好的成長環境。
在辦理一起5名子女不贍養老人的案件中,陳建堅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育人,最終讓幾名子女主動承擔起了贍養父母的義務,在當地引起了巨大反響,真正實現了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
陳建關注群眾情感,讀懂群眾情感,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心里。他在釋法明理間傳遞司法溫暖,讓法律的脈動注入情感的血液,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
牢記使命,務實為民,做基層治理的“探路者”
“考慮到有的群眾受了委屈但不知道到找誰主持公道,有的當事人到法庭訴訟路途遙遠、交通不便等多種客觀情況,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將黨建與審判實踐、司法服務、基層治理等工作深度融合,更好地發揮好黨建引領作用。”作為一名黨務工作者,陳建一直在基層黨建的路上奮力前行。
2012年,陳建被選舉為銀山人民法庭黨支部書記;2016年,又被選舉為資中縣法院機關黨委委員。他堅持以黨建引領法庭工作,積極探索司法體制改革下人民法庭黨建發展路徑,圍繞中心工作,延伸審判職能,探索建立了“1141”(“一室、一庭、四點、一基地”)黨建服務品牌。
“一室”,即成立陳建調解工作室,形成適時溝通、換位思考、情感碰撞、發動全員、持續用力、冷靜處理、后續跟蹤“28字調解法”,努力定紛止爭。
“一庭”,即成立巡回審判庭,實行就地立案、就地調解、就地開庭、就地裁判,最大限度方便群眾訴訟。
“四點”,即設置遠程訴訟服務點、司法調解工作聯系點、法官便民服務點、基層治理結對聯系點,構建多觸點、多元化的矛盾糾紛解決體系,服務鄉村振興和基層社會治理。
“一基地”,即成立青少年法治教育活動基地,陳建擔任法治副校長,多次送法進校園、普法護成長,營造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
近年來,陳建不斷拓展“1141”黨建服務品牌,堅持“小法庭大服務”,創新“三聯三促三化”基層治理方法,與社區組織、村級組織、調解組織聯動,促進平安建設、依法治理、園區建設,主動化解遺留問題、及時化解突出問題、參與化解環保問題。
銀山法庭“1141”黨建服務品牌被省法院以簡報形式刊發全省法院,受到省市法院和市縣組織部門的充分肯定;“三聯三促三化”基層治理方法也受到市縣有關部門高度評價。2021年,銀山人民法庭被選樹為全市第一批“楓橋式”基層單位。
忠誠擔當,忘我奉獻,做俯首司法的“老黃牛”
陳建的法官助理曾經評價陳建:“我有時候很不理解陳庭長,也很納悶,為什么在陳庭長的日歷中沒有周末也沒有節假日。這么多年來,他的心中好像只有工作。”
多年來,為了最大限度化解矛盾糾紛,切實維護社會和諧、鄰里和睦、家庭和美,陳建常常披星戴月、風雨兼程地奔波于田間地頭、村壩院落,利用夜間、周末和節假日開展巡回辦案,做調解工作,參與基層社會治理。長年累月的辛苦和高強度、高負荷的工作,使陳建患上了多種嚴重疾病,但他帶病堅持工作,始終堅守在審判一線,常常忙得連去醫院的時間都沒有,頭痛難忍時就服用隨身攜帶的止疼藥,稍有緩解又投入工作中。
有人問及他為什么這么拼,他總說:“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我對工作的熱情不會因病痛而退減。”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這也是陳建的座右銘。37年來,他始終不忘為民初心,牢記司法使命,用司法為民、公正司法的職業操守認真辦理每一個案件,用務實擔當、無私奉獻的時代精神踐行著共產黨員的莊重承諾。(謝夕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