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維家,1983年8月進入富順縣人民法院,2009年5月,其作為定點幫鄉駐村干部被派往飛龍鎮。3年后,調往福善鎮周安村,這一干就是9年。2015年至2018年連續四年被評為富順縣先進幫扶干部,2021年周安村榮獲“四川省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稱號。
2021年10月,黃維家正式從二級法官助理崗位上退休。退休之后,他應邀作為富順縣人民法院特邀調解員參與鄉村矛盾糾紛化解,并擔任周安村名譽村長及鄉村振興工作聯絡員,仍奔走在田野間繼續揮灑汗水。
辣椒為什么這樣紅
2016年6月25日晴
今天在村上走訪了幾位辣椒種植戶,看到鄉道旁近 300 畝紅綠相間的辣椒,聽到農戶“6元一斤"的吆喝聲,讓我不禁想到周安村辣椒產業從無到有的點滴過往。
2015年10月8日,在周安村產業發展專題會上,各組組長和社員代表們均表示,廣大農戶愿意種植辣椒,希望在上級各部門的幫扶下摘掉“貧困”帽子。發展周安村辣椒產業的想法就此誕生,但當時面臨著兩大難題:無資金、無技術。與村兩委班子共同籌到17000元,購買可栽種 400畝的辣椒種子,啟動資金得到解決。為解決技術方面的問題,我多次前往自貢市辣椒研究所向楊所長尋求幫助,在他的指導下,選定了一塊兩畝多的育種基地開始育苗工作。
育苗基地的大棚還沒搭完,2015年的冬天來得早,寒風之后下起了大雪。看著基地里一株株在寒風中搖擺的幼苗,我真是心急如焚。立即聯系村兩委班子準備大量竹片材料,托人賒購大棚薄膜,連軸轉三天,完成十一個大棚架置工作。心終于安定下來了,幼苗安全了。可那曾想到,幾天之后一場大雪又來了。凌晨的電話鈴聲驚醒我,大棚要被大雪壓垮了!我立即趕往基地,看見厚厚的積雪堆積在棚頂,竹架大棚抵抗不了大風雪的力度,在寒風中已搖搖欲墜。深一腳,淺一腳地開始救援行動,發動村民一起清除積雪、加固大棚支撐點、增添內棚。經過一天一夜不懈努力,大棚保住了,完成幼苗搶救工作。
在我眼中,土地是最通情達理、有情有義的,你灑下多少心血和汗水,就會收獲到多少果實。如今,辣椒畝產可達5000元以上,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好!
“要想富,先修路”
2016年10月15日陰
周安村八組發展面臨的第一道難題就是交通,天然屏障將周安村分割成巖上、巖下兩部分,地形十分陡峭,出行極其不便,“到村辦事他鄉行,回家須經他家門”,由此當地群眾稱八組的下山之路為“天路”。
常言說,“要想富,先修路”。2016年7月,四川世臻建筑有限公司響應“萬企幫萬村” 號召結對周安村,這是改善八組交通問題的良好契機。于是,我在縣法院黨組、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同村兩委班子、第一書記共同制定周安村產業脫貧規劃,與工程技術人員實地勘查斷頭路現狀,論證重型設備進場路線,并向世臻公司董事長劉家臻作了詳細介紹。規劃中明確指出,周安村八組有良好的茶葉種植基礎,但目前交通不便的問題制約了茶產業發展,這也是村民們致貧的重要因素。修路工程啟動后,我負責前期工作中最難的部分——占地協調,堅持勤走訪、多溝通、常匯報的原則,走訪村民20余戶,向村民宣傳修路的重大意義,幫助群眾算經濟賬,消除思想顧慮,全力保障修路工程有序開展。
7月21日,修路設備順利進場。經過2個多月的奮戰,耗資20 余萬元,開山鑿壁終于打通了周安村七組到八組 800余米的斷頭天路,結束了八組俗稱“周安孤島” 的歷史。
定分止爭“老黃牛”
2021年11月15日晴
在周安村我既是“村官”,也是“法官”,村民們不僅常與我聊家長里短,也常咨詢我一些法律問題。考慮到農村矛盾糾紛呈現數量擴大化、誘因多元化、形式復雜化等特點,我與村兩委班子就調處方式方法進行專題研究,同時向縣法院黨組作專題匯報,建議是否能在周安村設立法律工作室,以便于基層矛盾就地化解。經多方努力,在周安村設立了自貢市范圍內首個村級法律工作室。在村辦公室、居民聚居點、各營業場所等貼出標語作推廣,告知村民們可以通過微信或電話咨詢法律、政策方面問題,將法律工作室功能切實延伸到群眾中。我每年為村民們提供咨詢百余次,協助村委會調處矛盾糾紛50余件。
一晃38年過去了,2021年10月我退休了。“退休不褪色,余熱映初心”,現受富順縣人民法院邀請我成為了一名特邀調解員,周安村聘請我擔任名譽村長。我將繼續發揚“老黃牛”精神,以積極主動的姿態為鄉村振興和定分止爭架起司法橋梁,以實際行動詮釋一名法院人本色。
“腳下有多少泥土,心中積淀多少真情”,作為一名在扶貧戰線上奮戰了十二年的老兵,我將始終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用汗水澆灌收獲,以實干篤定前行,切實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張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