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青峰曾在書上看過一段話:信仰是什么?是青春的底色,是對理想的堅守,是追夢路上奔跑的姿態。
援外醫療工作是“一帶一路”五通建設中“民心相通”建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是最容易贏得民心的公益慈善和人道主義援助方式。多年以來,“不畏艱苦,甘于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中國醫療隊精神在大洋彼岸薪火相傳,2021年,在“新時代 新征程”的偉大號召下,在四川內江市第一人民醫院領導及科室主任的關心幫助下,在家人朋友的大力支持下,在醫者信仰的驅使下,余青峰順利通過選拔、考核,正式成為中國(四川)第18批援幾內亞比紹共和國(簡稱幾比)醫療隊的一名隊員,這是一場“跨越半個地球的握手”。當他踏上這片黃土地時,才真正地感受到了什么是貧窮、落后。
幾比印象
過去的一年半的時間里,余青峰遠離家鄉到了幾比,這是一個位于非洲西部,國土總面積只有3.6萬平方公里,人口200萬,被聯合國列為十大貧窮國家之一的國家。這里常年高溫炎熱,道路坑洼不平,各類物資匱乏,傳染病泛濫,公共醫療和衛生服務幾乎一片空白。
余青峰工作的中幾比友誼醫院,該院是在中幾比兩國雙邊合作框架下,由中國建造,隸屬幾比國防總參謀部,于2011年5月交付當地使用的。
醫療落后
全院共有200多張床位,一臺2排CT機、一臺DR(由中國贈送),一臺胃鏡。血液檢查只能做最基礎的血常規等簡單項目。兒科病房有8張床位,新生兒病房3個暖箱和一個輻射臺(但都未使用過)。我主要負責該院兒科每周一至四的兒科門診,周五的住院部查房工作,幫助幾比方培訓他們的住院醫師,使他們盡快成長起來,為當地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陽光和疾病在這片土地上同樣燦爛,去年端午節當天,在余青峰接到距駐地80公里外的卡松果醫院院長的電話求助后,他和隊長、司機一行前往卡松果醫院會診……在返回駐地的途中,他們再次接到求助電話。是一名華人騎友,他就是這兩年在抖音里特別火的一位騎行19個國家的小范,因為疫情原因,滯留在了幾比,并借住在這一戶人家里。
小范告訴他們,有名7月大的嬰兒滿身長滿膿皰瘡,由于醫療物資匱乏,酒精、棉球等都需要患者自行在醫院外的藥店購買,加上家人沒有醫療常識,只能請當地巫師為嬰兒施巫術,小范想請他們去看看。
當時正是幾比疫情爆發期,余青峰聽到華人小范說的這些,當時并沒有多想,就讓司機掉頭,驅車前往了那戶人家,當余青峰下車那一瞬間,眼前的一幕令我驚呆了:一個家里十幾個小朋友,再看看周圍貧瘠破敗的條件,讓余青峰深受觸動,也更加堅定了自己,要用自身技能來幫助當地患兒的信念。
醫者無國界
除了完成院內的日常工作外,余青峰所在的醫療隊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定期免費巡回義診。一年半的時間,他們走遍了幾比的大多數軍營、社區和學校,共計接診500多人次。
除此之外,還配合大使館完成“春苗行動”,共計完成注射新冠疫苗891劑;完成赴華留學生體檢43人次。
在醫療隊,每個人都身兼數職(醫生、托尼、農夫)。幾比是個農業國家,生產力嚴重不足,物資奇缺,尤其是在旱季,國內餐桌上常見的綠色蔬菜在這里顯得尤為珍貴。為了解決菜籃子問題,他們繼承了前隊友留下的菜地,自給自足,自己翻地施肥,絲瓜、豇豆、茄子、青椒……基本可以滿足我們日常需求。生活用品需要從鄰國(塞內加爾、葡萄牙等地)通過漁船送過來。在這里,他們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南泥灣”精神。
567天(一年半)的援非工作,他們經歷了新冠、瘧疾、政變襲擊事件(仿佛自己置身在了“戰狼2”的場景中)窗外的榴彈、槍聲,至今仍歷歷在目……
作為入黨積極分子,余青峰時刻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積極參加醫療隊和使館組織的黨史學習教育。
2022年10月17日,幾比衛生部和中幾比友誼醫院為他們頒發了榮譽證書,并評為了“援外醫療優秀隊員”。
從醫這一路走來,越是深入越是覺得醫生這個職業的神圣,它承載了生命的重量,從“杏林春晚,懸壺濟世”到“救死扶傷,醫者仁心”,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奉獻,奉獻的不僅是精湛的醫術,更有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現在,余青峰已完成援非任務,平安回到祖國,新的援非隊友遠涉重洋在那片土地接續奮斗。當身處異國,尤其是貧窮落后的西非國家時,讓余青峰更加深切體會到祖國強大的意義,余青峰永遠為自己是一名中國人而自豪,也為自己是一名一院援外醫療隊員而自豪。
余青峰醫師(左四)與隊員合影
回到祖國、回到內江后,余青峰將不忘初心,繼續前行,積極投身于醫學事業,更好地服務于廣大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