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烈祝賀
12月4日,省委依法治省辦、省委宣傳部、省司法廳公布2023年度“四川十大法治人物”名單,我市峨邊彝族自治縣黑竹溝鎮依烏村人民調解委員會主任耍惹阿覺獲評“四川十大法治人物”。
乘風破浪 共同前進
新時代的“德古”擔當
記“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
四川省樂山市峨邊彝族自治縣
黑竹溝鎮依烏村人民調解委員會主任
耍惹阿覺
耍惹阿覺,46歲,現任峨邊彝族自治縣黑竹溝鎮依烏村黨支部書記、村民委員會主任、人民調解委員會主任。從事人民調解工作28年來,耍惹阿覺化解了大量矛盾糾紛,有力維護了當地社會的和諧穩定。他始終堅持把民族文化與法治文化相結合,德古調解與人民調解相結合,成功探索創立了“阿覺雙語人民調解工作法”。近五年來,參與調解各類矛盾糾紛400余件,調解成功率達99%,化解復雜矛盾50余件,經驗作法作為“德古工作法”主要內容,被中央統戰部推廣。他先后被評為縣級優秀共產黨員、優秀村主任、“先進德古個人”。2023年10月,耍惹阿覺被評為“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他赴京在人民大會堂接受了表彰,并作為調解員優秀代表進行了大會交流發言。
注重學習,善于實踐,在調解中不斷提高自身能力
在多年的調解工作中,耍惹阿覺深知人民調解工作是為黨解難、為政府分憂、為群眾服務的重要工作,在基層治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他主動向老一輩“德古”學習彝族習俗,努力熟悉彝區矛盾糾紛化解方式和案例,掌握“德古”調解方法技巧;另一方面,他在工作之余認真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等法律法規,并通過自學參加成人高考獲得本科法學文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長年累月的學習中,耍惹阿覺儲備了大量的法律知識和彝區矛盾糾紛化解知識,業務能力有了較大提升,成為一名熟練化解各種矛盾的行家里手。
調解糾紛時,他除了需要在掌握事情來龍去脈的基礎上準確運用法律法規外,更注重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調解方法。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增多。外出務工人員中大多數人的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識,法治觀念比較淡薄,特別是遇到人身損害類糾紛時維權難度很大。2018年6月13日中午,耍惹阿覺在調解室調處一起鄰里糾紛時,電話突然響了,是個陌生號碼,他接通后,對方說話語速緩慢而深沉,感覺悲慟欲絕,對方問他是不是調解員耍惹阿覺?說他的孩子在貴州務工發生了意外,之后與施工單位由于語言交流障礙、民族習俗等原因遲遲達不成協議,想邀請他去調解。耍惹阿覺得知情況后第二天便帶領家屬代表一同前往貴州。趕到事發地后,耍惹阿覺仔細查明案件事實,悉心了解雙方當事人訴求,用彝語和彝族風俗習慣對當事人開展思想工作,用漢語與施工單位律師進行交流和協調,經過7天艱苦細致的工作,最終促成雙方達成協議。施工單位一次性支付工傷賠償費共計127萬元。
重注預防,調防結合,積極探索創新人民調解新路徑
基層調解工作繁雜瑣碎,但耍惹阿覺認為,踐行為民初心就是要體現在一次次、一件件、一趟趟調解為民的實事里。他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組織村調解員每周輪流到村民中走訪座談、拉家常,每月至少組織1次“調解問計壩壩會”“糾紛線索征集會”,第一時間發現問題、處置問題。4年來幫助群眾解決問題300余個,實現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2022年,村民曲別其某與沙瑪某某因婚姻糾紛引起雙方家屬人員聚集,鎮街道被圍得水泄不通。接到電話后,耍惹阿覺立即趕往現場,當時現場情況復雜,雙方家屬互不相讓,矛盾眼看就要激化升級,耍惹阿覺先想辦法穩定住雙方家屬的情緒,在此過程中,他一度被雙方家屬團團圍住,但他沒被這種場面嚇住,耐心細致地向雙方家屬講法律、講利害。待雙方家屬情緒慢慢穩定后,他抓住矛盾緩和時機邀請本地德高望重且熟知彝族民俗的“蘇易”(彝族有威望的老人)、“德古”等共同參與調解。考慮到雙方家屬人數眾多,且情緒激烈,通過采取“背靠背調解法”,向雙方家族代表講情理、講法律、講民俗,最終促成雙方協商一致達成調解協議,并跟進做好司法確認,成功避免了因婚姻糾紛引發上百人聚集的群體性事件發生。耍惹阿覺以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和耐心細致的調解方法,化解了當事雙方的恩怨,維護了轄區社會的和諧穩定。
他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彝族人,在父輩“德古”調解員的熏陶下,耍惹阿覺一直以來就對人民調解工作有著濃厚的興趣。子承父業,成為一名調解員后,耍惹阿覺在調解工作實踐中發現,村民之間的矛盾糾紛大多是由于法不明、理不清造成的,而老百姓之間發生糾紛時也更樂于借鄉土文化、用鄉音鄉情、靠鄉土辦法來化解。如何使國家的法與民族的情相結合,變成老百姓聽得懂、感受得到且易于接受的東西?這成了耍惹阿覺時常思考的事情。經過長時間的摸索和向老一輩“德古”學習,耍惹阿覺積極探索獨具彝族文化特色、多元化解矛盾糾紛的“德 古”調解新模式,把民族文化與法治文化相結合,形成了少數民族習俗和國家法律法規相融合的“阿覺調解法”,融合講情、講理、講法、講民俗、講傳統“五講”,運用“雙語 調解法”“親情調解法”“背靠 背調解法”等“五法”調解方法,把“五講”貫穿于“五法”,將“五法”應用于糾紛化解,根據不同類型案件及當事人實際情況和特征進行靈活細致的調解。
精準發力,多措并舉,強化群眾法律意識與法治素養
大小涼山彝區是一個“一步跨千年”的地區,地區法治資源比較匱乏,群眾整體法治素養偏低。針對這一情況,耍惹阿覺堅持把提升人民群眾法治素養水平作為首要任務,積極向上級機關爭取,率先在全縣將村調委會與市、縣兩級公共法律服務中心視頻連通,聯系邀請幫扶單位領導擔任“德古”人民調解指導員和法治宣傳員。堅持“一周一學”學習制度,每周召開學習分享會,通過人人學習、人人領讀、人人談體會,全面提升人民調解員的法治意識和法治能力,曾經的法律“門外漢”如今都成了法律“明白人”,成功實現了“民間德古”向“德古人民調解員”的角色轉換。在多年的調解工作實踐中耍惹阿覺發現,對少數民族群眾“一板一眼”講法律,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為此,他走村入戶、走進田間地頭、走進群眾中間,把法治宣講搬到群眾身邊,用身邊的最典型事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用群眾易于接受的方式進行宣傳,讓法律深入人心,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圍。近4年來,累計開展普法活動36場次、家訪夜話300余場次。近10年來,耍惹阿覺所在的村未發生一起上訪、上訴和刑事案件,法治的種子在依烏村高山峽谷間落地生根。
耍惹阿覺是一名人民調解員,也是峨邊特色的基層理論品牌——“德古彝漢雙語”講堂的一員。這些年,按照四川省司法廳關于人民調解服務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工作的統一部署,耍惹阿覺致力于宣講黨的理論政策,深入田間地頭、大街小巷與老百姓“圍圈圈”“排排坐”,傾聽群眾聲音,反映群眾需要,用“彝家話”和“民間理”拉近距離、理性引導。他積極響應全縣“移風易俗三年攻堅行動”,宣講移風易俗、環境治理、天價彩禮整治等,成功勸解多起“高價彩禮”和喪葬鋪張浪費行為。
調解如春風化雨,調解將干戈化為玉帛,28年來,耍惹阿覺親自參與化解的矛盾糾紛上千起,歷年調解成功率達98%以上,這些數字背后是他的傳承與弘揚、熱愛與堅守、努力與付出,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業績,為彝區和諧穩定貢獻法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