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從鄰里關系到家庭矛盾,從山林土地到房屋宅基地……近年來,四川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人民調解組織、人民調解員,他們用一場場調解,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足。
調解工作有哪些妙招、實招、硬招?近日,記者采訪了“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耍惹阿覺,“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委員會”成都市金堂縣趙鎮街道河灣社區人民調解委員會。
“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耍惹阿覺
“德古”調解員耍惹阿覺:
“調解工作一定要尊重‘彝風彝俗’”
近日,樂山市峨邊彝族自治縣黑竹溝鎮依烏村,耍惹阿覺剛調解完一起林地邊界糾紛,又忙著前往調解另一起馬匹權屬糾紛。
耍惹阿覺是一名彝區“德古”(意為“德高望重的人”)人民調解員,投身調解工作28年,他將彝族傳統“德古”調解融入人民調解體系,探索形成國家法律和彝族習俗相融合的“阿覺調解法”。
“因為他的調解,村民關系更加和諧,大家都對他稱贊不已?!倍脒呉妥遄灾慰h司法局人民參與和促進法治股股長邛莫毛阿干表示。
群眾的認可來源于具體的案例。例如,2022年,村民曲別(化名)與沙瑪(化名)發生婚姻糾紛,雙方互不相讓,矛盾不斷升級,引發大量人員聚集。耍惹阿覺立即趕到現場,安撫雙方情緒,同時邀請當地“蘇易”(彝族有威望的老人)“德古”等共同參與調解,促成雙方達成共識,使這起事件得到有效處置。
近4年,耍惹阿覺參與調解矛盾糾紛400余件,調解成功率達98%。“大家更愿意借鄉土文化、用鄉音鄉情、靠鄉土辦法來解決矛盾糾紛。調解工作一定要尊重‘彝風彝俗’,用好‘民間德古’?!彼f。
從邀請聯系幫扶單位領導擔任“德古”人民調解指導員和法治宣傳員,到堅持每周組織一次調解員集中學習法律;從開展“調解問計壩壩會”“糾紛線索征集會”及時發現、及早介入矛盾,到開設“德古彝漢雙語法治講堂”、打造“小手牽大手”“普法小阿依”品牌……耍惹阿覺立志用好“法理情”,確保“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河灣社區調解現場。社區調委會供圖
河灣社區調委會:
層層“吹哨”,促矛盾發現在早、化解在小
“調委會整得好,現在我們用水都不愁了!”金堂縣趙鎮街道河灣社區居民曾會瓊所指的,是今年1月現代名城小區因管網年久失修導致的用水負擔問題。
該小區于2003年建成,年久失修的水管網造成額外的用水負擔,業主們水費翻倍有余,且因為水壓過小,3樓以上的住戶無法正常用水。
了解到情況后,來自河灣社區調委會的小區微網格員劉大姐立即向社區反映,詳細說明小區水表存在的問題和群眾的意見;社區實地查看后,整理相關問題并交給街道;街道填寫問題和訴求,向自來水公司“吹哨”,并將內容抄送金堂縣信訪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隨即該辦公室、縣住建局、趙鎮街道辦、河灣社區、小區黨支部、自來水公司召開會議專題研究,共同推進問題的解決。
“經過走訪、勸導、調解,小區的用水矛盾得以消除,最終促成供水一戶一表改造。”社區人民調解委員會主任田發久充滿成就感,并向記者講述他們創新制定的“三級調解”模式——一是居民小組(小區院落)調解,二是網格內調解,三是社區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實現快速高效地開展調解工作、處置矛盾糾紛。
為了提高調解質量,一方面,社區調委會在4名專職調解員的基礎上,持續吸納在本地常住且有威望、熱心的“五老”鄉賢人士;另一方面,針對調解員年齡層次、工作經歷、文化程度等不同情況,社區調委會一個月召開一次調解員交流座談會,兩個月開展一次業務知識培訓會,三個月召開一次政策法規學習會,形成“123”學習模式。
河灣社區常住人口達4.4萬余人,為確保矛盾糾紛發現在早、化解在小,社區調解隊伍還在持續壯大。2020年以來,社區調委會累計化解各類矛盾糾紛400余件,其中,重大矛盾糾紛20余件,調解成功率超98%。
72歲的李建文、50歲的賀川省……如今,一批“五老”志愿者活躍在調解一線。“調解工作切忌單打獨斗,要根據矛盾糾紛實際,及時協調邀請有關部門和組織共同參與調解,提升矛盾糾紛化解成功率?!边@是賀川省從實踐中得來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