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千年古訓穿越時空,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艱苦奮斗、勤儉節約這一中國共產黨人的"傳家寶",不僅是歷史的回響,更是現實的呼喚。面對百年變局的復雜形勢,黨員干部更需以"緊日子"的自覺行動,書寫"裕民生"的時代答卷。
以史為鏡,照見精神傳承的永恒價值。從井岡山的紅米飯到延安的小米加步槍,從"勒緊褲腰帶搞建設"到"精打細算謀發展",艱苦奮斗的紅色基因始終奔涌在共產黨人的血脈中。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民族復興的目標,但"船到中流浪更急",唯有傳承好這一精神密碼,才能在風高浪急中把穩方向之舵。黨員干部當以"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敬畏之心,將艱苦奮斗的傳家寶擦拭得更加閃亮。
以實為要,彰顯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節用"是為了更好地"裕民","緊日子"是為了讓群眾過上好日子。當前,一些地方仍存在"面子工程"消耗財力、"文山會海"空轉消耗的現象。轉變的關鍵在于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不是看大樓蓋得多高,而是看群眾笑容多甜;不是看報表數字多漂亮,而是看民生溫度多實在。把有限的財政資金用在刀刃上,讓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領域獲得更多真金白銀的投入,這才是"緊日子"的真正價值所在。
以干為先,錘煉務實擔當的過硬作風。"緊日子"不是被動應付的權宜之計,而是主動作為的長遠之策。它考驗的是黨員干部的擔當智慧:既要會"省",嚴控"三公"經費,杜絕鋪張浪費;更要會"花",把每一分錢都花在發展的關鍵處、民生的急需處。從"無紙化辦公"到"全流程電子化審批",從"主動問需"到"精準施策",新時代的艱苦奮斗正在書寫新的注腳。
"足國之道,節用裕民。"這不僅是經濟賬,更是政治賬;不僅是方法論,更是價值觀。當每一位黨員干部都能以"緊日子"的自覺行動守護好"錢袋子",以"錢袋子"的實際成效丈量出"民生溫度",我們就一定能匯聚起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磅礴力量,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這是歷史的啟示,更是時代的召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