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根據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項目責任分工方案,由省市場監管局安排,在成都、瀘州、綿陽、內江和宜賓五市的市場監管局開展探索培育社會企業試點。
內江市市場監管局作為試點之一,把探索培育社會企業,優先引導物業服務等企業轉為社會企業,鼓勵條件成熟的社區類社會組織注銷后轉型為社會企業為重點,把探索社會企業、社會組織托管政府和社區公共空間開發無償和抵償收費的公益項目作為試點目標和主要任務。經過21個月的不懈努力,成功探索出有效的經驗和做法。
謀篇布局,助力社會企業“從無到有”。社會企業是個新興事物,兼具社會目標和商業運行“雙重屬性”。目前全國、全省尚沒有統一的發展模式。為確保這一新型市場主體成功落地,確定了“引進一批、培育一批、轉型一批”工作思路。
一是“走上去”學。對接了解省局培育社會企業總體安排要求,結合內江實際為社會企業做出合理定義:“是指以服務社會或創新公共服務供給為目標,以商業模式解決基層治理問題為手段,并取得明顯社會成果的企業。社會企業兼具社會目標和商業運行的屬性”;綜合部門、專家學者等多方意見,制發了《內江市培育社會企業實施意見》《內江市社會企業登記管理辦法(試行)》,為內江市社會企業培育“畫了像”。
二是“走出去”引。赴成都等地調研社會企業的組織構成、社會功用和運營模式,引導外地優質社會企業到內江發展,多次協調國資委、住建、民政等相關市級部門專題研討培育事宜,“筑巢引鳳”解決成都螺絲釘科技有限公司地址遷移、營業執照換發、門店裝修等問題,促進其獨立子公司“內江烙實丁科技社會企業有限公司”成功落地,目前該社會企業已入駐內江市的花滿庭、漢安國際、金牛小區等7個小區,年卡銷售600余戶,服務居民1000余人次。
三是“沉下去”建。鼓勵本地國有企業積極參與培育社會企業工作,對接協調東興區西林街道金牛社區與社會企業簽署服務合作協議,支持并指導內鍛、內棉社區和隆昌市、資中縣探索社區主任、村委會書記等特殊法人入股、眾籌興辦社會企業,“點對點”解決一線工作中的具體難題。
多方支持,激勵社會企業“從點到面”。發揮先行試點政策優勢,逐步界定社會企業適用行業范圍,形成更強“聚合力”。
一是做好行業摸底。針對社會企業性質特點,對該類企業適宜發展的行業類別開展調研,確定了醫養康養、早教教育、家政服務、室內裝修維修和物業管理等五個重點行業作為培育試點期重點發展方向。
二是多方政策借力。與行政主管部門多次商議,就支持和適用政策進行梳理,用好現場管理先進企業、企業信息化補助、職業技能提升專項獎補、階段性社保減免等現行優惠獎勵政策,發揮政策扶持引導的更大作用。
三是提升培育空間。鼓勵各縣(市、區)市場監管部門結合實際拓展行業試點范圍,把對社會企業的研究向下擴展,促成社會企業在我市各轄區落地生花。
明確導向,引導社會企業“從虛到實”。兼顧社會企業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雙重屬性”,引導該類企業進入“自主讓利-獲得社會認同-社會資金注入-無償服務”的良性循環,成為踐行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商業標桿。
一是明確標準。制定“社會企業所生產經營產品(服務)價格低于市場價的10%或公司收益(稅后)用于公益事業的占比不低于10%、將公司收益用于公益事業的情況在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網上進行公示”等硬性標準,對社會企業如何實現社會目標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責任明確。
二是認證引導。擬定引進第三方社會企業認證機構的方式,幫助通過認證的社會企業獲得更多的社會關注和資助,引導社會企業在正常經營的同時更加偏向公益屬性,主動參與基層治理。
三是宣傳激勵。大力對社會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參與公益事業等事例開展宣傳,增強社會知曉面和認可度,引導更多的成熟行業和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加持,為更多的社區基層群眾帶來更加便利、實惠、優質的社會服務。
內江市從2020年3月試點開始至今,共培育社會企業8家,涵蓋家政服務、早教教育、醫養康養、室內裝修維修和物業管理五個行業。今年9月,在省市場監管局組織的培育和發展社會企業交流會上作交流發言,試點成效受到省局分管領導充分肯定。(謝銥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