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演唱會、音樂節、舞臺劇等各類演出活動層出不窮。眼看偶像的演出近在咫尺,自己卻卡在購票環節,隨著APP上一次次的搶票失敗提示,粉絲們逐漸將目光投向了第三方代購。加微信、談價格、轉賬付款,對方承諾“三天出票”“不出票全額退”。可三天后,等來的卻是“不回信息、拉黑、刪除‘一條龍’”。
法院“小劇場”:你的“追星路”可能踩雷了!
近日,富順縣法院審理了一起代拍演唱會門票引發的糾紛。2024年9月,蒙某某通過微信朋友圈看見微信好友程某某正在朋友圈出售偶像的演唱會門票,正愁搶不到票的蒙某某便通過微信與程某某私聊買票事宜。
溝通過程中,程某某稱其在主辦方有“熟人”,只需把錢及身份信息發給她,就能幫蒙某某買到票,還答應如果沒買到將全額退款。“求票心切”的蒙某某當日便向程某某轉賬9160元,并將自己和朋友的身份信息發送給程某某。
隨著演出時間將至,蒙某某不斷詢問出票時間,而程某某也一次次通過“畫餅”穩住蒙某某。但直至演出結束,蒙某某也沒能拿到門票。此后,蒙某某數次要求程某某退款,但程某某均以各種理由推脫,無奈之下,蒙某某將其訴至法院。
【裁判結果】富順縣法院一審判決:程某某一次性向蒙某某返還購票款9160元及資金占用利息。
【法官說法】法律上,代購門票的行為屬于委托合同關系,委托往往建立在雙方互相信任的基礎上,通過非官方渠道委托他人購買門票不僅存在錢票兩空的風險,還可能導致個人信息泄露。廣大消費者要增強自我防范意識,在購買演唱會、音樂節等活動門票時,選擇官方售票平臺或授權合作方進行購買,不輕信他人的購票“誘惑”,也勿通過不明來源網站或個人進行購買,尤其是警惕自稱“內部人員”或提供“特殊渠道”的賣家,轉賬前對方是秒回消息的貼心客服,付款后立刻變成“查無此人”的神秘賬號。
【法官寄語】追星應理智謹慎,大家切勿因對明星的喜愛而被沖昏頭腦。真正的熱愛不該成為他人眼中的“人形ATM機”,與其冒險找黃牛,不如蹲官方二次放票,畢竟偶像寧可你錯過一場演唱會,也不愿看到你為買票最終“錢票兩空”。(王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