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破解“執行難”困局,2024年,犍為縣人民法院創新建立“執行110+公安110”并網運行機制。該機制通過法院與公安系統深度聯動,拓寬了被執行人及財產線索查找渠道,破除了部門間數據共享壁壘,構建起高效執行協查模式,在案件執行、失信懲戒、打擊拒執等方面取得階段性成效。機制運行以來,犍為縣人民法院共執結案件2820件,執結率達82%,執行完畢率同比提升8.7%,執行到位率提升8.31%。
并網機制:讓“紙上判決”落地有聲
“感謝法院和公安的高效聯動,沒想到24小時就拿到了錢!”申請人謝某的感慨源自一起買賣合同糾紛的快速執結。
2025年6月,被執行人吳某試圖以“無財產”為由逃避債務。犍為縣法院立即啟動“執行110+公安110”并網機制。定文派出所接到線索后迅速對接法院執行局,僅用1小時便鎖定吳某某行蹤,并督促其到庭協商。
執行法官經過查詢被執行人吳某微信流水記錄,發現其月收支頻繁,金額在一萬至三萬元之間。在法官的釋法明理下,吳某某當場履行了案款。
這正是并網機制的成效縮影。針對“查人找物難”的頑疾,犍為縣法院與縣公安局構建起“數據共享、聯勤處置、社會共治”的立體化查控網絡。雙方聯合出臺《關于建立“執行110”“公安110”協同聯動機制的實施意見》,實現法院執行指揮中心與公安情報指揮中心并網運行,打通了法院“執行查控系統”與公安“大數據平臺”數據壁壘。法院可將失信被執行人信息與公安的戶籍、車輛、出入境等數據實時比對“碰撞”;公安機關在日常巡邏、酒駕查處、治安檢查中化身“協查鷹眼”,即時推送發現的線索,讓被執行人無處遁形。2024年以來,該機制已成功查找67名失蹤被執行人。
十年積案:“預偵查”破解拒執困局
“躲了十年,沒想到還是被找到了。”被執行人楊某的嘆息,為一起橫跨十年的借款糾紛畫上句號。2015年,楊某拒不履行10萬元還款義務并“玩失蹤”,雖經懸賞執行仍無果。2025年3月,犍為縣法院“執行110”在接到該案線索后,立即向定文派出所發送《預偵查協助函》。公安干警積極響應,僅用12小時便將楊某拘傳至法院。面對司法拘留和《拒執罪預立案通知書》的雙重威懾,楊某最終繳清欠款。
這起十年積案的圓滿執結,凸顯了“預偵查制度”的威力。對于失聯被執行人,法院可向公安機關發送《預偵查協助函》,借助公安機關更專業、更高效的偵查手段“查人”“找物”,彌補法院強制措施的不足。公安機關還能協助固定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的證據,推動法院對拒執犯罪的打擊從“被動取證”轉向“主動出擊”,實現“1+1>2”的法治效果。依托該機制,2024年以來移送的6起拒執案件已全部立案偵查,其中5件審結,1件進入審查起訴階段。
智慧協同:構建24小時執行“天網”
凌晨三點,一通舉報電話響起:“被執行人卓某在家!”犍為縣法院“7×24小時”聯動值班人員接到“執行110”線索后,立即調度由“2名法官+1名法警+1名書記員”組成的快速反應小組,并立即與派出所連夜行動。當卓某被帶到派出所時,面對執行人員的釋法明理,最終承諾限期履行贍養義務。這種“有警必接、接警必出”的快速響應機制,將執行工作從“8小時在崗”升級為“全天候在線”。
在犍為,執行工作不再是法院的“單打獨斗”,縣委政法委牽頭的季度聯席會議,凝聚起公檢法司等多方合力;拘留所內設立的“協助執行工作站”,實現了司法拘留與執行和解的無縫銜接。2024年以來,已有73名被拘留人在執行法官與看守所干警持續的釋法警示下主動履行義務,收回案款233萬元。在處理涉及108戶業主的爛尾樓執行難題時,法院與公安聯合進駐現場,9天內促成105戶和解,執行到位56萬元,實現了“零沖突”“零信訪”的良好社會效果。
從“被動等待”到“主動出擊”,從“單兵作戰”再到“全域聯動”,兩個“110”并網運行機制不僅是破解“執行難”的創新實踐,更是法治犍為建設的生動注腳。“下一步,犍為縣法院執行局將不斷完善‘兩個110’并網運行機制,讓執行威懾力再升級。”犍為縣法院執行局局長劉進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