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思蒙鎮地界后,徑直右轉走進宋堰村,一條整潔、寬敞的水泥路,兩旁含苞待放的紫薇花整齊劃一,猶如在列隊歡迎八方來客。越往村莊深處,每戶農家小園門口自發用水泥和鵝卵石圍砌出的小菜園、小花園,與公路兩旁竹籬笆編織的小隔離帶交相呼應,處處散發著愜意、舒適的田園風情。
東坡區檢察院政治部副主任、司法警察大隊長潘勝感慨地說:“去年走這條路時,車輛陷進爛泥里,費了好大勁才開出來,一年多來,我算是親眼見證了村里的大變化。”
文明鄉風成為群眾習慣
2019年3月,剛接到擔任思蒙鎮宋堰村鄉村振興第一書記的通知時,潘勝心里緊張又忐忑。
雖然,宋堰村對來他說并不陌生,作為聯系干部,他已經和宋堰村打了8年交道。作為第一書記,沒有農村生活經驗,對那些未知的農村工作自己能否處理恰當?這對他來說的確是一個新的考驗。
沉到底、摸實情是駐村第一書記的“第一課”。潘勝把自己當成了宋堰村的一名普通群眾,走村串戶和群眾拉家常。加強與村委班子的溝通交流,全面了解村里的班子建設、經濟建設、產業發展、社會穩定等基本情況。主動加強對農業農村政策的學習理解,并將所學所獲在“三會一課”“黨群活動日”上,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黨員干部宣講。
關于鄉村振興,很多村民不清楚,參與熱情不高。為此,潘勝和村干部一個組一個組去開“壩壩會”,宣講鄉村振興的意義和措施。研究制定了宋堰村《村規民約》,圍繞孝老愛親、勤勞致富、誠實守信、環境文化、文明風尚等十個項目,在全村開展“星級文明戶”評比。同時,加強村委組織建設,對工程建設、評級選優工作等堅持公開透明,充分接受群眾監督,增強村民的主人翁意識。還結合檢察辦案的一些典型案例,對黨員干部開展廉政警示教育,時刻提醒村組干部潔身自好,對惠農資金不伸手、不動心。
經過不懈地努力,村支委班子的凝聚力增加了,服務意識提高了,涌現出了黨員干部帶頭義務參加村道修建、疫情期間自費購買數百只口罩送給值守人員等好人好事。群眾對村委的工作也更加支持,文明村風建設等也從最初的推動艱難變成村民的積極響應和熱情參與。各家房前屋后亂堆亂放、鄰里間口角爭吵等現象很快消除,取而代之的是整潔的庭院、干凈的地面、融洽的鄰里關系。村民們“以勤為榮、以凈為美”的思想觀念正在慢慢形成。
麥芽糖甜進群眾心里
鄉村要振興,產業須先行。
麥芽糖是宋堰村流傳百年的手工制作食品。在機械化生產普及的現在,純手工制作的麥芽糖已越來越少。
一個偶然的機會,大學畢業回鄉擔任黨支部副書記的張沛,萌發了發展手工麥芽糖產業的想法,但鑒于工藝的繁瑣和勞動力的缺乏,沒有得到大范圍的推廣。
潘勝得知這一情況后,鼓勵張沛大膽嘗試,并和她一起研究商討麥芽糖產業的發展規劃。
為擴大影響力,潘勝和村兩委積極邀請媒體參觀體驗麥芽糖制作工藝,著力向外宣傳,并積極向相關部門推薦麥芽糖,還發動做微商的村民幫助一起銷售。
因為制作手工麥芽糖復雜繁瑣,這種傳統工藝正在逐漸消失。作為區檢察院愛心爸爸志愿者的潘勝向村上建議,打造親子體驗式作坊,讓孩子們親自體驗制作過程,希望能讓這些傳統工藝傳承下去。2019年9月,在村兩委的支持下,“蜀麥香”手工糖坊正式對外開放,先后接待前來體驗的游客30余批次。每逢周末、假期,都會有家長帶著小朋友來到糖坊,體驗手工制作麥芽糖。
手工麥芽糖產業的傳承與發展光靠一戶村民遠遠不夠,在村兩委和潘勝的宣傳和帶動下,建起了麥芽糖產業合作社,并將麥芽糖制作工藝提交區非遺辦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就這樣,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了麥芽糖制作合作社。每年,宋堰村“蜀麥香”麥芽糖都會亮相中國食品安全年會暨中國泡菜食品國際博覽會等國際性展銷會,知名度不斷提升。
2019年,在村兩委和潘勝的共同努力下,宋堰村12個家庭農場,1個專業合作社應運而生,千畝高標準農田改造項目落戶,配套而來的是,7000多米新建排灌溝渠,6000多米新修硬化道路,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改善,產業興村正在一步步實現。
小康路上不落下一人
宋堰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1戶, 2017年已全部脫貧。
但仍有部分貧困戶生活不富裕,有的還存在因病返貧的可能。“小康路上,不能落下任何一人”。潘勝時刻將群眾的冷暖放在心上,最大限度實現困難群眾“應幫盡幫、能幫盡幫”。
他積極和村兩委干部商議,一方面安排有一定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從事公益性工作,另一方面也努力爭取以民政救濟、社會捐助等形式予以救助。
張友元是宋堰村2014年已脫貧戶。張友元夫婦在一次外出時被鄰村一位老人駕駛的三輪車撞傷,導致妻子顱腦損傷,自己肋骨多處骨折。潘勝得知此事后,和東坡區檢察院的聯系干部一起第一時間送去慰問金,并積極與交警部門溝通銜接,幫助爭取近3萬元救助金,為夫妻倆解了燃眉之急。
貧困戶張永貴的房屋因暴雨大風導致破損嚴重。潘勝第一時間前往其家中查看受災情況,并在區檢察院黨組的支持下,在全院發出捐款倡議,籌集善款3000多元幫助維修了房屋。
已脫貧戶何玉文干農活時,不慎摔倒,導致半身癱瘓,加上癲癇病史,巨額的治療費用,讓入不敷出的家庭雪上加霜。為緩解何玉文的經濟壓力,潘勝多次與眉山市紅十字醫院溝通協調,爭取醫療救助,為其減免了一年的醫藥費。
一次次的援手,一次次的幫扶,讓村民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溫暖,重振了生活的希望。漸漸地,大家越來越信任潘勝這個“第一書記”,對他的工作更加支持和配合,潘勝對第一書記的工作也更加得心應手。
“我還有一個構想,在思蒙河邊修一條步道,順著步道,可以到農場采摘楊梅、李子和有機蔬菜,體驗麥芽糖制作,形成一條觀光環線。鄉村越來越美麗,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回鄉創業,實現鄉村振興。”未來兩年,潘勝將繼續駐守宋堰村,為宋堰村的發展出一份力。(湯利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