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鄉村的“人生百態”,面對基層的父老鄉親,合江縣法院望龍人民法庭法官楊世容總能得心應手地化解矛盾,做到案結事了人和。十載光陰,她審結案件2115件,平均審理天數19.98天,調解結案率達85.62% ,無一不合格案件。
法庭無“大事”,楊世容從未審過一件驚天動地的大案要案,十年時間全磨在了老人的贍養費三百變五百里,磨在了孩子的撫養費季付變月付里,磨在了每一件“小案”中,磨在了基層的民生百態下……
“匠心”法官:十年磨成一劍
2012年,楊世容在法庭迎來了承辦的第一起案件。原告在課間被被告用彈弓打傷左眼,造成十級傷殘。原告父母歷經三年仍沒拿到賠償費。“滿臉疲憊卻又著急無比的他們出現在我面前時,我一心想將該案盡快解決!”接手后第五天,楊世容便組織原被告調解,但調解沒有成功。開庭審理后,楊世容再次組織調解,因被告父親對賠償認識存在較大誤解,調解仍沒成功。“他不是沒有錢,而是不肯給錢”楊世容覺得,雙方人都在,此事調解成功了,并爭取最短時間將賠償款兌付,對原告家庭來說是最好的結果,于是她不斷努力著。
“被告他爸明天又要出去打工了”“這,人可不能跑了呀!”那天夜里聽聞此消息,楊世容睡不著了,連夜多次電話調解,情法相融,“不知是否是自己的耐心和真誠打動了他,他終于冷靜下來理解我說的話,最后同意了調解意見”。
三年前的糾紛,三十天圓滿解決,原告父母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他們放著鞭炮送來了“懷愛民之心,辦利民之事”的錦旗,“這是我審判生涯收到的第一面錦旗”。
十年來,楊世容一天沒離開過基層,一天沒繞開過法庭,“精雕細琢”地辦案,兢兢業業地解紛。
精雕細琢地“磨”,但也能又好又快,一天一年一案十案容易,十年如一日千案如一案卻很難,楊世容做到了。
“上門”法官:司法為民有溫度
李大媽住在山里,年紀大了,走不動路......
“沒關系,我們上山去開庭。”
張大叔他兒居然三百贍養費都不給,太不像話了!
“沒關系,我們村里開庭,讓大家都受下教育。”
說楊世容是群眾的“上門”法官,一點兒也不夸張。當事人的家里、村委會的院壩里、醫院的過道里……都留下了楊世容巡回審判的身影。
2021年11月,一起民間借貸糾紛案件,開庭前原告李某突發疾病住進了醫院,還需要長期住院治療。得知這情況后,楊世容決定到醫院“上門”開庭審理。干警積極與醫院溝通協調,在嚴格按照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將開庭地點選擇在院內一處人流較少的地方。當天,這場簡易而不失威嚴的庭審順利進行,原告坐著輪椅參加了庭審,因被告無正當理由未到庭參加訴訟,法庭依法進行缺席審理。經審理,法庭查明李某提供的證據材料足以支撐其訴訟請求,且案件事實清楚,楊世容當庭宣判,判決被告在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歸還李某借款。
“沒想到我這種小案子你們也這么重視,還專程到醫院開庭,太感謝了!”庭審結束后,李某和家屬連連點贊,“群眾的案子沒有大小之分,在我們心中責任都是一樣重!”楊世容笑著說道。
殊不知,楊世容早已習以為常。醫院響起法槌聲,為民司法有溫度,楊世容用實際行動做好了詮釋。法庭是法院的前沿陣地,最接近基層,最貼近群眾,為解決當事人因工作、健康、年齡、交通等原因訴訟不便的問題,楊世容通過巡回審判、就地辦案等形式,讓人民群眾在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同時,更加感受到司法的溫暖與便利。十年來,楊世容巡回審判、巡回辦案達1256件次。
“多事”法官:審判臺外有天地
“法庭好似一個‘小法院’,作為庭長,肩負審判業務的同時,還得兼顧全庭人員的黨風廉政教育、生活住宿、安全衛生等等的管理。”楊世容有時也會和人聊起法庭的不易。但事多的楊世容,卻又總是很“多事”。跳出審判臺,廣闊鄉村間,她覺得自己還可以做得更多。
“三八”節婦女維權,禁毒日抵制毒品,憲法日宣揚法治……送法上街頭進村社、入學校進課堂,十年來,楊世容組織開展各類各形式普法宣傳活動155場次,普法對象有鄉親、有孩子,更有鎮村干部、人民調解員、網格員等。“工作雖平凡細微,但深感法庭在鄉村振興、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作用重大,法庭在法治建設的進程中功不可沒,小法庭可有大作為。”
從2019年開始,楊世容每季度會將法庭辦結的轄區內鄉鎮所轄行政村的案件,按照案由分類統計制表,向當地政府通報,同時還會就涉及民生的具有影響力的案件進行相關說明,主動為基層社會治理提供司法參考,為政府健全預防化解社會矛盾機制出謀劃策。
“我鎮曾經就有兩起涉穩涉眾的重大矛盾糾紛,得益于楊世容法官的參與協助、法律引導,最終成功化解,保障了基層和諧穩定發展。”望龍鎮副鎮長何曉華說道。
瑣碎冗雜“小案”中,貼近民生“大事”里,十載歲月激情燃燒,扎根基層初心不改,法庭法官楊世容,最凡人最凡事,最真情最至情,書寫“公正司法、司法為民”。
(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