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升是四川省屏山縣人民法院一名年輕的法官,共產黨員,先后在新市、龍華人民法庭、政治部(督察室)、民庭工作,現任民庭庭長。他從一名書記員成長起來,不負組織的期望,用辛勤的汗水、滿腔的熱情,用實踐和智慧打造了屏山法院第一個“楓橋式人民法庭”,總結了“1+2+N”訴源治理工作法,書寫了法官的“楓”彩。2019年被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評為“庭審標兵”,2022年1月被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評為人民法庭工作“先進個人”。
一場生死營救
打擊犯罪,維護公平正義是人民法院的使命,楊東升同志牢記初心使命,在關鍵時刻能挺身而出。
那是2012年的一個夏天,楊東升同志在辦案后回法庭途中,途徑富榮鎮至錦屏鎮磚廠路段時,路遇一摩托車搶劫割喉傷人的暴力犯罪事件,楊東升同志果斷救下被害者楊昭某并駕駛警車將其送往錦屏鎮衛生院進行搶救,由于楊東升同志將傷者送醫院及時,避免了二次傷害,拯救了被害者的生命及財產安全。
在事件處置中,他敢于站出來,巧用心理戰及時救走受傷的被害人并及時報案,最終,該名劫匪被屏山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1年。楊東升同志敢于和惡勢力做斗爭的精神弘揚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懲惡揚善,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崇高的道德滋養法治精神。
一幅難得的字畫
2020年,屏山法院第一個“楓橋式人民法庭”在龍華人民法庭掛牌。楊東升庭長擔起創建任務。他帶領龍華法庭團隊,邊干邊總結,提煉出了“1+2+N”訴源治理工作法,為基層治理作出了理論和實踐的貢獻。
在開展基層治理中,總會遇到一些難“啃”的骨頭案,對龍華人民法庭的楊庭長來說,他從不回避,而是迎難而上。 2020年2月26日,他聯動司法所經過工作組4小時的釋法說理調解了中都鎮一起長達42年的物權糾紛案,2020年2月27日,屏山縣政府門戶網站一則《歷史問題一朝結 訴調對接潤民心》的消息,報道了楊東升法官開展訴調對接工作成功調處一起42年前的物權糾紛案,是在基層治理中非常成功的典型案例,后該案寫入五年法院工作報告,得到代表委員們的充分肯定。
2021年,在隊伍教育整頓期間,宜賓電視臺到中都鎮回訪相關素材,該案當事人專程為楊東升法官贈送一幅“執法揚正氣、為民辦實事”的字畫,群眾的感激之情不言而喻。
一封專門的感謝信
人民法庭訴訟服務點是人民法院重要的服務窗口,楊東升對群眾的訴訟服務咨詢一一耐心解答、開展引導。楊東升在龍華人民法庭工作期間遇到一起未進入訴訟程序而專程送感謝信的群眾。
2020年 5月19日,龍華人民法庭楊庭長收到一名七旬老人徐某專門送來的感謝信。
那年清明節后,龍華法庭楊東升接到一位七旬老人徐某的電話,徐某說他向法庭郵寄了3封掛號信,希望法官了解情況后能及時給予幫助,幫他解決長達22年的心結---22年前的借款能追回來嗎?
1998年5月,老人徐某與朋友在飯店聚餐時認識服務員朱某。7月,朱某說她姐姐因為開美容美發店急需用錢,向徐某提出借錢以解燃眉之急。徐某出于好心幫助朋友,取出半年省吃儉用的積蓄借給朱某,也未要求對方寫借條。期間,徐某也多次在經濟上接濟朱某,還好心讓朱某借住在其家中。隨后朱某外出務工杳無音信,借款至今一分未還,至今老人徐某提起此事還憤憤不平,情緒激動。
楊東升法官了解基本情況后,到龍華鎮派出所查詢了朱某的戶籍遷移資料及身份信息。經查詢,轄區并無朱某的戶口信息和身份信息,并主動向當地村干部了解朱某的情況,村干部說已經多年未見到過朱某了,也不知朱某去向。隨即通過電話的方式向徐某耐心解答了民事訴訟法和民間借貸的相關規定。
“法官在收到書面材料后,及時做出回應,沒有以任何理由推諉,真正地做到了為人民服務,讓人深受感動,我要親自上門感謝……”。這是徐某由衷的心語。
一場突發的疫情
“鑒于當前疫情的嚴峻形勢,你們的案件用微信小程序進行遠程開庭……”楊東升電話征求意見得到雙方當事人同意。2020年2月19日,一場“隔空”離婚糾紛案件正在有序開展。
閉庭后,對方傳來聲音,“謝謝法官,你們辛苦了,在這個特殊時期,安排網上開庭審理,避免人員聚集,也保障了我們的訴訟權利,真是兩全其美的好辦法。”楊東升隔著屏幕聽到原告激動地說。
這是屏山法院“隔空”庭審的第一案,他敲響了屏山法院互聯網在線庭審的第一法槌,做到了疫情防控和審判工作兩不誤,屏山融媒體中心對他進行了專訪。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作為法院新時代人民法官,楊東升同志肩挑重任、勇于擔當,用實際行動守初心、踐初心,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為了方便當事人訴訟服務,楊東升同志帶領龍華法庭審判團隊,深入“疫”線,為當事人提供上門服務,讓當事人足不出戶就能感受到司法陽光的溫暖,共計為老弱病殘提供訴訟便民上門服務160余起。
楊東升同志在疫情防控期間主動作為、勇于擔當,充分運用科技手段和傳統訴訟服務模式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審判訴訟服務工作,保障了疫情期間人民群眾的訴訟權益。
楊東升法官在人民法庭工作期間,服從黨委領導,主動融入基層治理格局,巡回審理和普法宣傳深入田間和山林,用對法律的敬業、對群眾的赤誠,向黨和人民交出了滿意的答卷,書寫著作為人民法官的青春“楓”彩。
(丁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