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并沒有那么多驚天動地的大事,更多的是融入了網格工作的點滴,是見面的一聲問候,是不厭其煩的回訪,是記滿了群眾訴求的本子,是一份換位思考的體諒和一份推己及人的善良。
9月,天雖開始轉涼,但敘永的氣候卻是陰雨天多且氣候悶。
從東門彎子到包家坳,共長2.2公里,轄區內六條街巷,4個小區,4個單位,4所學校,地理環境高低起伏,道路蜿蜒曲折形成了錯落有致的老街,青瓦白墻飛檐吊角向人們展示著古老文明在這里的沉淀。東外街、坪上街都是明清古街,解放前茶馬古道經過此處,曾經熱鬧非凡,靜聽似乎還能聽到商隊的馬蹄聲,這一磚一瓦間仿佛還殘留著當年的繁華。8年網格生活讓盧珊的足跡遍布整個東外社區和和平社區每個角落。
“既然當了網格員,我就有了責任,否則睡不著覺。”
社區平日里居住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小孩,很多年輕人都外出務工,除了消防安全還有食品、用電、用氣、交通安全等,如何提高留守老人和孩子的安全意識,這是盧珊2017年剛到東外社區就面臨的問題。
每月開展講座、入戶宣傳,對轄區內的養老院、學校等食品進行抽樣檢查、消防設施檢查這些都屬于常規操作。除了“常規操作”,盧珊針對一些身患疾病不便出門的居民或者年紀較大腿腳不便的老年人,采取貼心“一對一”上門服務,定期去居民家中探訪,保證安全知識宣傳到位,還能現場替他們查看家里是否有存在安全隱患。
2021年8月,也是一個燥熱的下午。盧珊在開展“一對一”上門服務的時候,發現轄區內劉大爺家中電線老化嚴重,了解到劉大爺家中線路和插頭已經十多二十年沒有進行更換,盧珊便提醒劉大爺更換電線。起初,劉大爺并沒將此事放在心上,覺得已經使用怎么多年都沒有問題,不愿意花錢更換。盧珊便不厭其煩多次上門,以其他地方發生的因電線老化導致的安全問題,以及一些科普小短片向劉大爺講解了線路老化危害和獨居老人在家的一些安全防范知識,特別提醒他我們轄區是棚戶區,都是同墻共壁,一旦發生火宅燒的就是一條街。最終劉大爺在盧珊幫忙聯系工人和溝通協調下更換了電線。
“既然當了網格員,我就有了責任,否則睡不著覺。”雖然時常開展宣傳,但是盧珊每天上下班還是會邊走邊叮囑社區居民注意用電,用火安全,時刻將安全防范掛嘴邊,落實到行動上。
“我只是一個普通人,做一些普通的事。”
群眾工作無小事,最普通的工作往往是群眾最需要的,也是最難做好的,網格員的工作也正是如此。
“劉阿姨,這是幫您兒子辦的殘疾證證件,您收好。”
“謝謝你啊小盧,真是太謝謝你了。這可是幫了我家大忙啊!”
劉阿姨的兒子李某,兩年前外出務工過程中致殘,導致無法再繼續工作,家庭的重擔就落在了年邁的劉阿姨身上。光靠賣菜,既要生活,又要支付李某每個月所需醫療費用,劉阿姨一家生活難以為繼。對劉阿姨的境遇,盧珊有著別樣的感受。原來盧珊的母親在2020年9月的時候離開了她,在此之前母親一直病重,每周都需要進行透析。在母親患病的幾年里,看著母親的身體日漸消瘦,忍受病痛折磨以及家里人為了更好照顧母親所付出的艱辛,讓她對劉阿姨一家的困難有更深切的體會和更多一份的理解。
劉阿姨家突遭變故,其家庭狀況符合低保申請、辦理殘疾證等來解決實際性困難。盧珊主動上門幫助劉阿姨向相關部門詳細了解辦理相關證明需要的手續和資料并親自聯系人民醫院對其進行了身體狀況的鑒定,出具相應的鑒定報告,最終將低保和殘疾證辦理成功,送到了劉阿姨手中。
幫困難戶申請低保,給出行不便的老人送菜、送米,幫助街坊鄰居清理河道的垃圾,調解鄰里矛盾糾紛......盧珊總是喜歡說:“我只是一個普通人,做一些普通的事。”這些看似簡單普通的小事,常年累月堅持做好是最不平凡的。
“就是想把積分制工作做好,讓大家生活更舒心”
“小盧啊,這個月我跟我老伴兒打掃了社區小廣場,記得給我們把積分加上啊~”
“小盧啊,我家這次的積分夠兌換一袋米了不?記得幫我看一下啊。”
沒錯這就是東外社區正在實行的就是積分管理制以后的樣子,別看大家現在這么積極參與,回想2020年社區剛推出積分制管理那會兒:“憑什么我要參加,這不是浪費我時間嗎”社區陳阿姨因為前兩天不滿意領取養老金后不能享受低保政策而被取消了低保,對社區工作不滿,每當我們上門勸說時總是能被“打回原形”。不僅陳阿姨一家,本著不麻煩的固有思想,社區大部分居民在面對積分制宣傳工作時都會說,有什么參加的必要嗎,無非就是走個流程而已,不要不要......
一次次的上門勸說,一次次的被“打回原形”。盧珊都沒有放棄這項工作,她總說:“就是想把這件事情做好,讓大家生活更舒心。”就是因為她這份韌勁、她這份執著還有社區領導干部的通力合作,最終積分管理制在東外社區進行了片區試點。
“好了,下面我宣布,獲得東外社區第一屆居民積分制第一名的王大媽一家,他們將獲得社區獎勵是食用油、鍋、米等。”半年時間里,部分居民參與了積分管理制工作,社區也如約兌現當初的承諾,通過積分制評選出的優秀家庭和優秀個人,將采取贈送米面油等生活用品的方式加以鼓勵。
自此,越來越多的居民主動參與到積分制管理當中,而社區也在通過居民參與的過程中不斷完善更新積分制管理體系,社區環境越來越好,大家生活也越來越舒心!
(殷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