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個“法齡”28歲的敘永法院人來說,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大概不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而是見證法院的點點變化。從老城到新區,從陜西街到和平大道,從大檐帽到月牙白再到“奶奶灰”,從手寫判決到科技法庭,從書記員到助審員到員額法官……時代在進步,法院也在不斷變化,唯一不變的,是那顆以法為筆,書寫公平正義的“浪漫初心。
她的檔案:陳國波,女,1969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現任敘永縣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委員、審判員、四級高級法官。1994年12月進入敘永縣人民法院參加工作,是一名“28歲”的敘永法院人。
初入法院,書寫“青春無悔”的浪漫。1994年12月考入敘永縣人民法院后,陳國波的第一個崗位是在永寧法庭擔任書記員,因為條件限制,那會的書記員工作可不像現在能用電腦記錄,高效又準確,為了將當事人的陳述盡可能完整正確的記錄下來,初入法院的她一有空閑時間就看卷宗,提前熟悉案情;加之當時的紙質卷宗幾乎都是手寫,有些字跡較為潦草的材料硬是要反復分辨、揣摩語境、連蒙帶猜才能判斷出來。以至于她現在都常常開玩笑說什么“草書”都難不倒她。在基層法庭的時光是轉瞬即逝的,而正是這飛快的時光,豐富了她的青春。
審判臺上,書寫“公平正義”的浪漫。1996年6月,陳國波開始擔任助理審判員,從書記員到助理審判員的轉變是她進入法院后迎來的第一個“大考”,為了通過這個考驗,可以說她無時無刻不在準備著,而“考試”的結果也沒有辜負她的付出。從助理審判員再到任審判員,她兢兢業業深耕在審判臺,從人民法庭到立案庭到行政庭再到刑庭,陳國波始終牢記守護心中的天平,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經她審結的案件中,無一冤假錯案,良好的作風和富有成效的工作贏得了組織的信任和群眾的贊譽。三尺審判臺,見證了她的汗水,也見證了一個法官的成長。
歲月如歌,書寫“用心堅守”的浪漫。在擔任敘永縣人民法院副院長期間,她領導的未成年人案件審判庭秉持“教育、感化、挽救”理念,落實“庭前三見面”、回訪幫教、心理疏導等各項工作,幫助涉案青少年回歸學校、回歸社會、健康成長,為遭受心靈創傷未成年受害人開展心理疏導,相關工作經驗被省政法委主辦的《四川政法》雜志及省關工委主辦的《關愛明天》雜志刊發。牽頭組建普法宣講團對全縣280余所中小學8萬余名學生開展全覆蓋法治宣傳。她領導的未成年人案件審判庭發出全國首例《責令履行監護職責告誡書》、建立全國首個家庭教育指導站。辦理的“監護人怠于履行監護職責受到告誡案”被評為四川省第四屆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十大優秀案例,未成年人案件審判庭被省婦聯命名為“全省巾幗文明崗”。這點點滴滴,皆是她用心堅守播下的種子,在烏蒙大地開出了最絢爛的花。
她說“身處基層司法一線,直面各類矛盾糾紛,更需要用心、用情,站穩群眾立場,將理性規范的法治思維與人文關懷有機融合,努力提升人民群眾的司法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這份承諾,大概就是法院人的“極致浪漫”吧!
(楊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