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是最長情的告白
他們是監獄人民警察的孩子,
長大后,他們也穿上了這身藏藍。
生于此,長于此,
這片土地滋養著他們;
奮斗于此,充盈于此,
前方的身影指引著他們。
從青蔥少年到鬢生華發,
轉身回望,原來,選擇、堅守,
不知不覺,已是一生。
堅守,是最長情的告白
在訓練中迎來生日的梁瀟文(前排右二)
穿上警服不容易,
穿好警服更不容易
8月12日是國際青年節,也是嘉州監獄新民警梁瀟文28歲的生日。正在雷馬屏監獄參加崗前集中培訓的他,和其他8月生日的新民警一起,度過了意義非凡的一天。
梁瀟文參加崗前集中培訓
因父母在外地工作,梁瀟文的童年,是“散養”在五馬山上,由爺爺奶奶帶大的。受同為監獄民警的爺爺和二伯影響,梁瀟文從小便對警察有特殊的情結,盼望著長大也能穿上警服,有一番作為。
盡管藏藍的制服早已不陌生,但在“新手村”的全方位訓練還是讓他對這份職業有了更深的認識:監獄民警的使命,是作為靈魂擺渡者引導迷失方向的人找到歸路,責任重大,一點馬虎不得。“每改造好一名罪犯,就能挽救一個家庭、和諧一片社區、穩定一方百姓。”
梁瀟文和媽媽在五馬山上
“工作之前對監獄民警的想象,都來自于長輩的描述。真正成為監獄民警才明白,穿上警服不容易,穿好警服更不容易。”作為家中第三代監獄民警,梁瀟文很慶幸在遇到棘手的難題時,不止有來自同事的指點,爺爺和二伯也會傳授經驗給他。這些前輩留下的足印,幫助他在前行的路上越走越快,越走越穩。
從崇拜監獄民警,到成為監獄民警,28歲的梁瀟文說,即使不算延遲退休,他也要陪伴這身藏藍,守衛這方平安32年:“每當看著五星紅旗升起,每次面對著警旗宣誓,我能感覺胸腔處快速跳動所迸發出的榮譽感和自豪感,這是其他職業無法比擬的。”
堅守,是最長情的告白
遠方傳來風笛,
“向善”是最好的消息
“年輕的時候,誰沒想過出去闖呢?但最后,還是舍不得這身警服。”說這話的是六監區教導員,從警19年的田欣。
田欣對罪犯個別談話
外公外婆是峨眉監獄民警,父母是樂山監獄民警,“從警”于田欣而言,是順理成章、眾望所歸的事。但他坦言,父輩作為監獄民警的辛苦與付出,讓他在就業時曾猶豫過,要不要換一份常規的、輕松的工作?但想起外公的自豪、父母的期望和兒時的向往,他還是堅定踏上了和家人同樣的路。
田欣(后排左一)和家人合影
作為在基層工作19年的“老”民警,田欣曾化身“高墻信使”,在疫情初期開展“罪犯親屬大走訪”,與監獄教育改造科民警一同,重建罪犯與家人的紐帶,解開罪犯改造的心結;也因及時發現罪犯病情,緊急送醫使其得到有效治療,而收到罪犯家屬送來的錦旗。而讓田欣最高興的,莫過于在和新入監罪犯個別談話時,聽他們提起,自己曾主管的刑滿釋放人員陳某、趙某等人,回到老家后自力更生、回歸正途,已是當地眾人皆知的“改過自新”代表。
這些點滴的驕傲與欣慰,如天平上逐漸增加的砝碼,早已成為他內心沉甸甸的榮耀與責任:“看嘛,我們一家人都穿藏藍,好和諧!”
堅守,是最長情的告白
站好“最后一班崗”
明年3月初,七監區民警湯映軍就60歲了。臨近退休的他并沒有向監獄申請“特殊照顧”,仍然堅守在值帶班一線,堅定地站好“最后一班崗”。
湯映軍(后排左三)與監區同事合影
湯映軍的父親湯永堯,是嘉州監獄(原五馬坪監獄)建獄時的第一代監獄民警,折枝為叢棘、辟田筑圜土,監獄的一花一草、一磚一瓦,都留下了他們創業的足跡。
湯映軍在五馬山出生,也在五馬山長大;退伍后轉業,在沐川縣民政局提供的三個選項里,他毫不猶豫地選擇回到五馬坪,接過父輩手中的接力棒。
“五馬坪監獄的監區離場部很遠,父親難得回來一次,每次回來都很匆忙。他陪我們的時候少,全身心地撲在了罪犯的管理和教育上。”等到湯映軍也成為一名監獄民警,就理解了父親,“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說的就是老一輩監獄人的無私情懷吧。”
湯映軍在巡查監舍
從警34年,有17年的時間都在七監區,對湯映軍而言,腳下丈量過的每一寸土地,抬手規整好的每一處標識,都是無比熟悉且依依不舍的:在崗一分鐘,盡職60秒,堅守在崗位上繼續發光發熱,何嘗不是他對監獄事業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