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刻在時光年輪里的印記,更是照亮未來的精神火炬。對于肩負時代重任的青年人才而言,以史為鑒絕非簡單的回望過去,而是在歷史的沉淀中萃取智慧、校準方向,讓青春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煥發(fā)時代光芒。
以史為鑒,當從歷史脈絡中汲取信仰之力。百年前的中國,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一群青年在黑暗中高擎真理的火炬,用“鐵肩擔道義”的決絕點燃了民族覺醒的星火。從五四運動中振臂高呼的青年學子,到長征路上不畏犧牲的年輕戰(zhàn)士,歷史的書頁中處處閃耀著信仰的光芒。青年人才當以先輩為鏡,從嘉興南湖的紅船故事里感悟初心,從脫貧攻堅一線的奮斗事跡中汲取力量,把個人理想熔鑄于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讓信仰成為青春最亮麗的底色。
以史為鑒,需在歷史經驗中錘煉擔當之能。歷史的長河不僅記載著輝煌,更沉淀著治國理政的智慧與教訓。戰(zhàn)國時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魄力,啟示我們打破陳規(guī)方能革新圖強;改革開放初期“蛇口開山炮”的轟鳴,彰顯著敢闖敢試的擔當精神。當下,面對科技“卡脖子”難題、鄉(xiāng)村振興重任,青年人才更應從歷史中提煉方法論——像張謇“實業(yè)救國”那樣勇挑時代重擔,如錢學森“回國搞導彈”那般不計個人得失,在急難險重任務中經風雨、見世面,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錘煉過硬本領。
以史為鑒,要于歷史規(guī)律中把握時代之機。“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歷史的演進從不止步于過去,而是在繼往開來中孕育新機。從唐宋盛世的開放包容到“一帶一路”的互聯(lián)互通,從古代四大發(fā)明到如今北斗組網、嫦娥探月,中華文明始終在守正創(chuàng)新中煥發(fā)活力。青年人才當以歷史規(guī)律為“望遠鏡”,既要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上傳承文化根脈,更要以全球化視野洞察科技革命浪潮,在人工智能、綠色能源等領域勇立潮頭,讓歷史經驗成為開拓未來的“金鑰匙”,在時代的“變局”中開拓屬于青年一代的“新局”。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青年人才站在“兩個大局”交織的歷史節(jié)點,當以歷史為鏡鑒,在追昔撫今中堅定信仰、在鑒往知來中增強本領、在繼往開來中把握機遇,讓青春的腳步與時代的脈搏同頻共振,以“今日之我”超越“昨日之我”,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書寫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時代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