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力量。對黨員干部而言,從“心”出發,以真摯為民之心傾聽群眾呼聲;以“行”踐諾,用實際行動回應群眾期盼,是踐行初心使命、筑牢黨群魚水情的關鍵所在。近年來,各地黨員干部將“心”與“行”融入基層工作的點滴,交出了一份份溫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從“心”出發,意味著把群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主動傾聽群眾的急難愁盼。基層是離群眾最近的地方,也是民生問題最集中的地方。無論是老舊小區改造中的設施升級需求,還是鄉村振興進程中的產業發展困境,每一個訴求背后,都是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浙江某社區的黨員干部通過“夜訪民情”活動,利用晚間居民閑暇時間入戶走訪,用拉家常的方式收集問題,短短一個月便梳理出停車難、公共空間不足等12項民生需求清單。這種俯下身子、敞開心扉的溝通,讓群眾感受到被重視、被關懷,也為精準解決問題奠定了基礎。
然而,僅有“心”還不夠,更要以“行”踐諾,將為民初心轉化為實際行動。黨員干部要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把群眾的“問題清單”變為“履職清單”。四川某山區縣在脫貧攻堅期間,干部們為解決偏遠村莊交通不便的難題,頂著烈日、冒著風雨,帶領群眾開山鑿路。他們用雙手打通了“致富路”,更用行動詮釋了“言必行,行必果”的擔當。
從“心”出發解民憂,以“行”踐諾暖民心,需要建立長效機制,避免“一陣風”式服務。一些地方通過建立“民生實事項目人大代表票決制”,讓群眾參與項目決策;借助數字化手段搭建“民情直通車”平臺,實現問題反饋、交辦、解決的全流程跟蹤。這些創新舉措,既保障了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也推動了干部服務群眾從“被動響應”向“主動作為”轉變。同時,將群眾滿意度納入干部考核體系,倒逼干部真抓實干,確保為民承諾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出發。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黨員干部更需永葆為民初心,以“枝葉關情”的溫度感知民生,以“馬上就辦”的速度回應關切,以“一抓到底”的力度破解難題。唯有如此,才能讓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書寫黨群同心、攜手奮進的時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