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內江市中區玉溪街道腳盆田社區積極探索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新路徑,以抓實社區黨建,引領推動完善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抓細居民服務,著力推動居民幸福感提升;抓強治理細胞,致力推動治理能力創新的“三抓三推動”方式,讓轄區居民的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攀升。
抓實社區黨建,引領推動完善社區治理體系建設
腳盆田社區牢牢抓住黨建引領這根“準繩”,切實推動基層黨組織和自治組織“兩大”體系的縱向落底落地。為進一步實現黨的基層組織建設與網格化社會管理的無縫對接,腳盆田社區將黨支部建在網格上,實現“一格一支部,支部建在網格上,人在格中走,矛盾格中化”的目標,同時將黨小組建在院落里,延伸網格黨支部的“神經末梢”,實現了“院落有紅旗,院落紅旗飄”的目標,形成“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院落黨小組”的縱向全覆蓋組織鏈條。在網格上建立自治組織“網聯委”,在院落里建立“自管委”,在棚改和老舊院落改造工作中建立“自改委”,多元推動市域社區治理新格局。
抓細居民服務,著力推動居民幸福感全面提升。
在推進棚改和老舊院落改造工作中,腳盆田社區圍繞“服務居民,服務好居民”的目標,探索建立“自改臨時黨支部”和“自改委”,既助推棚改工作取得實效,還大幅度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如:在推進轄區太子路大修廠棚戶區棚改工作時,成立了大修廠棚戶區改造臨時黨支部,吸收棚改區黨員居民參與的同時,注重三個環節:一是順應民意,成立棚改居民自治組織--自改委。召開棚改居民院壩會,以居民自主推薦和無記名投票方式選舉產生了19名自改委成員,體現了“自改委”的群眾性、代表性和權威性。二是還權于民,賦予居民改造主體地位。針對大修廠棚戶區無證房屋“補不補償、怎樣補償、補償多少”的棘手問題,自改委成員分組包片、逐戶收集意見匯總并專題共商討論,最后形成“對房屋產權證面積以外的房屋一律不予以補償”的意見,片區內100余戶居民近4000平方米無證房屋,實現了100%的“違建零賠付”,且未發生一起上訪和群體性事件。三是履職盡責,全程義務參與棚改攻堅。自改委成員參與了棚改工作的全過程,他們義務當好棚改政策的宣傳員、攻堅破難的戰斗員和公正公平征收的監督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大修廠棚戶區改造項目實現了:“拆遷零上訪、補償零糾紛、違建零賠付”。
抓強治理細胞,致力推動治理能力創新
腳盆田社區將“微服務”和“微活動”融入“微治理”,推進“德治、法治、共治、自治”一體同行。在德治教化推動上,緊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踐行十愛、 德耀甜城”主題活動,培育社區道德模范、鄰里一家親院落,讓身邊的道德模范、好人成為引領社會風尚的“航標”。在法治保障推動上,以居民“院壩說法”為宣傳平臺,每年開展專題法治宣傳30余次,以矛盾糾紛調處為切入點,通過“友情、鄰里情、親情”等化解矛盾糾紛每年達300余件。在共治共建推動上,社區、網聯委、自管委、轄區單位、社會組織共同進駐網格和居民院落,從環境衛生、治安聯防、應急防控等方面入手,開展各類志愿服務活動,實現了共治共建力量的有效集合和激發。在自治治理推動上,對衛生差、配套差、治安差、管理難的無物管院落小區,推行“院落(小區、樓棟)自管委”模式,代行部分物業職能,實現居民院落“安全有人防、衛生有人管、水電氣費有人收”,促進居民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水平和能力。(玉溪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