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小麥作為三大主糧之一,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上起到了壓艙石的作用。近10年來,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糧食作物種植結構也隨之調整,丘陵地區的小麥種植面積逐年降低。為逐步恢復小麥種植面積,夯實糧食安全基礎,內江市中區全力從三方面開展工作。
加強宣傳,了解種植意愿。市中區農業農村局指導鎮村加大政策宣講,提前對小麥種植意愿進行了解,幫助解決農戶實際困難,鼓勵投入到小麥種植中來。
整合資金,開展高產示范。結合全區撂荒地整治工作,對于農民專合社或村集體經濟主體開荒復耕,區上將按照300元/畝的標準給予補貼,同時整合其他相關項目對愿意承擔小麥高產示范工作的專合社將給予物資、機械等費用補貼,減少成本投入,極大地提高復耕積極性。
加大合作,解決技術困難。選用內江農科院選育的內麥416作為示范品種,邀請該院小麥專家共同對小麥絆種、播種、排濕、防病蟲鳥害等關鍵環節進行技術把關,解決技術困難,減少損失。同時,根據實際應用推廣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以達到高產高效低成本的目的。
市中區下一步將繼續以小麥新品種示范推廣為突破口,逐步擴大小春糧食作物種植面積,配套運用新技術、新模式,加強技術指導和政策管理,為2022年夏糧豐收奠定基礎,為全市糧食安全貢獻中區力量。(唐仕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