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暑假將至,又到了學校一年一度的“三下鄉”時間了,在組織學生開展“七彩假期”社會實踐之際,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自己學生時代的“返家鄉”社會實踐。
我的老家在一個偏遠山區,名叫“泥龍”,地上泥路蜿蜒成龍,空中黃沙漫延似龍。每當車子路過,揚起的黃沙直接可以將路人淹沒。我每次暑假回家,箱包和身上全是沙,甚至口里、眼里都有沙。由于發音相似,人們總以為是朱德故居“儀隴”。
每年寒暑假,不論兼職與否,最后我都要回趟老家。老家一直都是一群上幼兒園的小孩和一群上年紀的老人,老人一直都有忙不完的農活。有一次暑假回家,剛好趕上老家修公路,挖土機、碎石機的轟鳴,山上放炮炸石的雷聲,樹上的蟬鳴,屋旁的狗吠,無不催促著村里農忙的腳步。
我在老家除了干農活,經常還會受鄉里鄉親之托看管小孩。那時村里沒有分班的幼兒園,甚至小學有的年級學生太少都合并在一個教室上課,補習班就更無從說起了。想到自己小時候作為留守兒童,沒有接受過課后作業輔導和其他興趣培養。于是我決定盡我所能幫助這群小孩,從寫字開始,唱歌跳舞都教,雖不專業,但多少能讓他們學點,不至于在鄉鎮學校跟不上老師的節奏!于是,我的教學生活開始了!
每天早上六點就被兩歲的侄兒叫醒。起床之后便是掃地做飯照看孩子。老人們都要趁清早涼快上坡干活,直到十點左右才考慮回家做早飯。我打掃衛生之后,便開始教小朋友們寫字,一般到中午就各回各家避暑午休。老家每天只吃兩頓飯,上午十點左右,下午四點左右,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下午飯后,大人們又上坡干活,而我又開始教學!
那時老家還是土墻木樓房,孩子們上課都是搬幾個木椅,以椅為桌,以地為椅!他們大的五六歲,小的兩三歲,但我不論水平,不論男女,都讓大家在我家門前階梯上坐成一排,然后一一手把手教學。偶爾大的也幫我帶帶小的。小孩們調皮又可愛,很大氣也很小氣,有時可以把最好吃的分三分之二給別人,有時卻為座位擠了一下而打鬧不休,于是我不得不再三強調我的賞罰制度!
平時上課,在我監督之下,大家都是規矩的寫字,大多寫數字,只有個別小孩會寫一些簡單的漢字!每次寫字,都是我先在小字本上排頭:我先寫一個領頭,他們再接著模仿我的寫一行,再寫一篇。中途要是不會的,就手把手的教。一般都是剛剛這里說了不會,我還沒俯下身教,其他四處的求教聲音吵著嚷著全都起來了,欣慰的是很多都是真的不會,很少亂嚷擾亂課堂的。但中途,誰要是想喝水,一個起身,后面其他小朋友全部都要跑去喝水。拿一個比臉還大的水瓢在水缸里舀點水,幾個小孩圍著水瓢邊沿爭先恐后地喝,差點就把水瓢扳爛!寫字寫會,要是誰不想寫了或者寫好了,一個人停筆,其他人也就如坐針氈了。
村子里沒有什么娛樂設施,小孩們一般都是和泥巴打交道。他們先到處撿一些瓶瓶罐罐,悄悄到水缸里裝滿水,一般都是大水瓢對不準小瓶口,水灑得遍地都是。然后到地里用手挖泥,再從捆柴上面抽取小木棍調泥漿學大人做假飯。要是剛剛雨過天晴,那就更方便他們了,玩水做假飯,沒有哪個小孩是穿著干凈的!除了在玩泥巴,你一不留神,小孩們就跑到房屋旁修公路炸的碎石上去了,他們大的在前面健步如飛,小的在后面搖搖晃晃,全去爬碎石,比著往上爬!
為了不讓他們亂跑,一般寫字寫累了,我會夾雜讓大家起來講講學校里的故事,或者起來唱唱學校教過的歌,他們大多只會唱一兩句。那時老家沒有4G和WIFI,很多時候直接無網絡信號,我便會趁逢場走一個小時到鄉鎮街上蹭網下載幾首他們唱的兒歌,回去給他們強化。整個暑假,我教得最多的,就是兒歌“蟲兒飛”和舞蹈“快樂寶貝”!要說最有趣的,就是教舞蹈了!
舞蹈課時,大家都聚集在曬玉米的大地巴里,以手機緩存的視頻為主,我一邊新學一邊教學。先放一把椅子,椅子上再放一把凳子,凳子上再放手機。但手機畫面實在太小,有些動作,我只好加上自己的想象!所幸小孩們都很配合,大家雖然動作不統一,但是都很投入,一看到爺爺奶奶從坡地里回來,大老遠的就開始喊,不停的重復著說自己在學跳舞,好像大人看不出來似的!過路的大人,盡管背著滿篼包谷,氣喘吁吁,連腰都直不起來,看到自己的孫孫如此投入,把汗一揮,還是開心的笑了!
那個暑假,是我最開心最有意義的暑假,除了干農活,我進一步發現了自我存在的價值。只是遺憾村里像我這樣的年輕人太少,能輔助我教學的,或者幫我拍照記錄的人都沒有!所以只好以此來記錄那些點點滴滴的青春歲月。
現在,作為高校老師,我發現像我這樣的年輕人很多。所以,每年的“三下鄉”我都會帶著學生上山下鄉開展志愿服務,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所幸我所帶的學生是應用心理學學生,大家不僅能夠在物質上提供幫扶,還能在精神上進行支持。我們心理志愿者們開展得最多的志愿服務,就是結合繪畫、沙盤、手工和團輔等,對兒童青少年進行心理輔導,對中年人進行心理健康知識科普,對老年人進行心理援助。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兒童青少年作為祖國的未來和希望,需要大家共同關愛。日后,我將進一步匯聚青春力量,關愛困境兒童,爭取為高校人才培養提質,為社會困境兒童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