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新時代鄉鎮心理健康服務的多元共治需求
隨著《健康中國2030》戰略的深入推進,中小學心理健康已成為平安建設的重要內容。如何創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構建科學有效的鄉鎮中小學心理健康防護體系,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課題。鄉鎮地區尤其是中西部鄉鎮地區受限于財政資源、專業人員、信息傳遞等原因,亟需基層司法行政力量融入校園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據2024年四川省教育廳調研數據:鄉鎮中學生存在明顯情緒困擾的比例達32.7%,其中留守兒童占比超60%。開江縣講治鎮中學現有學生 2000 余人,作為典型的農村寄宿制學校,面臨著專業心理師資短缺、家庭教育缺位、社會支持網絡薄弱等困境。鄉鎮司法所作為基層法治力量,在《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框架下,具有參與構建心理健康防護網的法定義務和獨特優勢,其通過“法治+心理”雙軌干預模式,與講治鎮中學共建心理防護網,幫助學生培養積極心理品質,增強抗壓能力,促進平安校園建設。
二、鄉鎮司法所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職能定位
講治司法所作為基層法治建設的重要力量,在全鎮中學心理健康教育中主要發揮了以下職能:
一是法治教育與心理疏導結合。講治司法所將《民法典》人格權編與情緒管理內容融會貫通,開發出獨具特色的“法治心理卡”,通過學生們喜愛的小卡片的形式,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便利性和親近度;在司法所調解室建立“模擬調解庭”實踐平臺,逢趕場天邀請縣人民法院、縣司法局、縣公安局和講治中學相關同志聯合“坐班”,通過角色扮演訓練沖突解決能力。2024年為講治鎮中學開展12場專題普法,結合真實案例講解如何依法應對校園欺凌、網絡詐騙、青少年性侵遇防等問題,覆蓋率達100%;開展“模擬調解庭”24場次,幫助學生樹立規則意識,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減少因法律認知不足、維權意識不強導致的焦慮和沖突,增強學生的安全感和法律意識。
二是矛盾糾紛調解與心理干預同步。講治司法所干部職工具備一定的調解和心理學知識,負責人杜天成同志在這方面更是經驗豐富,先后獲得達州市優秀調解員、達州市調解能手、全國模范司法所長稱號,在處理學生矛盾、家庭糾紛時有著獨特的方法。鎮司法所在講治中學開設立“校園調解室”、“校園法律服務站”,并建立“司法所+派出所+社區童伴媽媽+法律顧問”聯合值班制度,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篩查,對因人際矛盾產生情緒問題的學生進行心理疏導,避免矛盾升級,同時建立心理危機學生法律援助綠色通產道。司法所工作人員與學校教職工密切合作,對于篩查出的存在心理問題傾向的學生,聯合專業心理咨詢師為其提供一對一的心理咨詢服務。如,初二學生小趙(化名)因父母離異,出現了情緒低落、厭學等情況。司法所工作人員了解情況后,及時聯系專業心理咨詢師為小趙制定個性化的心理幫扶方案。通過定期的心理咨詢,幫助小趙疏導內心的痛苦,引導他正確看待父母的婚姻變化,逐漸走出心理陰影。同時,司法所還為小李建立了心理幫扶檔案,持續跟蹤他的心理狀態變化,及時調整幫扶措施。2025年以來講治司法所,聯合鎮派出所、鎮婦聯累計處理家暴干預案件5起,開展心理咨詢32場次。
三是平安校園建設和家校溝通合作同向。?創新“法治家長會”載體,賦能家庭教育監護責任。?針對部分家長對子女心理健康問題重視不足、教育方式簡單或法律意識淡薄等問題,司法所主導設計并常態化開展“法治家長會”項目。將《家庭教育促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核心條款與青少年常見心理問題的識別、干預知識相結合,側重講解家長在子女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法定責任、溝通技巧及尋求支持的途徑。2024-2025學年,司法所聯合學校、鎮婦聯舉辦面向不同年級、聚焦特定主題(如青春期溝通、學業壓力情緒管理、人際溝通技巧等)的“法治家長會” 5場次,覆蓋家長逾1200人次?。?構建“家校法治聯絡平臺”,暢通預警與干預通道。?司法所推動建立了制度化、常態化“家校法治聯絡平臺”。該平臺以司法所為主導,確保涉及學生嚴重心理波動、行為異常或家庭重大變故(如離婚、家暴)的信息能第一時間在司法所、學校、家長三方間及時、安全流轉;?深化“源頭預防”導向,鞏固平安校園基石。依托司法所建立的“校園調解室”和“校園法律服務站”,在處理涉校、涉生的個體糾紛時(如學生之間沖突、學生與老師之間沖突等),?同步評估當事人的心理狀態及潛在風險?,將矛盾調解過程作為心理疏導和法治教育的契機,力求化解矛盾于萌芽狀態,防止小糾紛引發大事件。2025年上半年,校園調解室受理的15起糾紛中,成功調解14起,調解成功率達93%?,相關學生后續情緒穩定,未發生矛盾升級或心理危機事件。
心理健康是平安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講治鎮中學與司法所的創新實踐表明,通過法治教育與心理疏導結合、矛盾糾紛調解與心理干預并舉、深化平安校園建設和家校溝通合作同向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心理韌性,培養積極人生態度。
作者:彭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