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來到,沉睡了一冬的廣袤大地敞開它無盡的懷抱,擁抱世間萬物。
你看:
柳條百尺拂銀塘,且莫深青只淺黃。
桃花笑靨迎人至,春色滿園入眼來。
天北天南繞路邊,托根無處不延綿。
春天,它鮮綠的色彩,蓬勃的生命力,總是有著治愈人心的力量;春風吹來,原野上的小草再次發芽,茁壯成長,綻放生命的色彩。
……
這一切,無不是對于生命熱愛的佐證。
我尤其鐘愛那“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小草。
她穿過層層疊疊的泥土探出頭,又或從巖石縫里擠出纖細的身體。她竭盡全力掙脫一切束縛,就是為了沐浴陽光,目睹人世間的美好。
然而,我們的身邊漠視生命的現象時有發生。
作為一個家長,一個教育工作者,一個生命的熱愛者和尊重者,應該做些什么呢?
我們在關注現象的同時,更要去探究背后的原因:學業壓力?校園欺凌?家庭沖突?社交障礙?外貌焦慮?人格缺陷?過度使用社交平臺?
在我接觸的多起個案中,學生因為學業壓力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緩解和釋放,只得到短視頻、游戲中去打發時間,尋找存在感。家長此時此刻啥感受呢?孩子不讀書,就很難接受了,還在家里黑白顛倒地耍手機,更是無法容忍。他們往往要么摔手機,要么口不擇言——你活著就是累贅,還不如死了算了……孩子聽了,默默走出家門,兌現了我們家長的一時氣話。
面對現在而今眼目下的孩子,如果我們的家長能夠換一種態度——接納、包容、理解、共情,那上面的情況肯定就可以避免了。
我曾經帶過一個學生,在小學階段,我就發現他畏難情緒嚴重,在我坦然面對和鼓勵的情況下,孩子平安、順利度過小學。到了初中,功課一多,學習難度加大,在初一下期就讀讀停停,到了初二就完全不去學校了。家長時不時給我打電話,訴說他的無奈和無助。我告訴家長首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正常化自己的生活;其次給孩子休整時間,接納他在家的狀態,把他當作一個“病人”(其實,此時的他本來就生病了。)來看待,給他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照顧。(當時,家長就告訴我:周老師,要做到這點,很難,我不發火就算做到最大的克制了。我又說:我理解你,我遇到這種情況,可能做起來也有難度。如果實在做不到,不勉強自己。那你每天煮飯的時候多煮一個人的飯,吃飯的時候招呼孩子吃飯,這可以做到吧?家長答復可以。)最后建議家長在周末的時候,動員孩子出去找朋友玩,或者讓孩子的好朋友周末邀約孩子出去玩(因為孩子還是學齡階段,他的朋友們都在學校正常上課。);也可以找我聊天(一直以來,我和該生關系處得還不錯)。
在孩子輟學的這一年中,開始幾乎不出門,后來我找到他小學的同學(也是我的學生),讓他們幫幫他:周末或假期的時間約他出來看看電影,吃吃飯……開始約他,他拒絕。后來,他居然主動聯系同學,問同學作業做完沒有,可不可以出來耍。他們一起耍的時候也不忘約上我。
一個周末,他們又約我。我對他說:“正好我要出去散步,你陪不陪我?”他說:“陪”。在散步途中,我問他去過新建的五小沒有,他說:“沒有。”“想不想去?”“想去?!庇谑悄翘煳覀兺讲阶吡藘蓚€多小時。過后他爸爸告訴我,那是他輟學以來,運動量最大的一天。
后來,他時不時給我發信息,告訴我他去哪里耍了,告訴我他跟某個同學的聊天、相處……每一次我也會及時回復他的信息:告知他在外面耍開心,注意安全之類的話……
有一次,他和同學一起耍的時候,因為別的同學的事,有了一點小分歧。他把整個處理過程的錄音發給了我。我發現在整個過程中,他一直都情緒穩定。我對他說:“老師發現某某某一直在發火,而你一直很冷靜,一直在顧及某某某的情緒,沒讓問題升級……對啦,我們的初心是解決問題,帶著消極情緒是沒法解決問題的。遇到事情,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你做得很好,老師為你點贊?!?/span>
這期開學,我又收到他的短信:周老師,我去上學了。我壓抑著內心的喜悅(雖然,我一直都在給他賦能,想讓他早點回歸學校。但是我更想讓他明白:他讀不讀書都是他自己的事。)問他:感覺怎樣?他說:“我知道,我無路可走了,只有走讀書這條路?!薄奥爮淖约簝刃牡穆曇?,是最好的選擇?!?/span>
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多去理解、接納、包容、共情、支持,相信孩子一定會走出迷茫,過上他自己的別樣人生。
孩子們都“心如花木”,要想讓他們“向陽而生”,我們總得給他們提供“陽”吧!
慶幸的是,現在孩子們“心理”這片天空,到處都是艷陽高照。
你看,全社會自上而下都在關注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就拿我們區來說,每期每個學校都要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篩查,就像我們對身體進行常規體檢一樣,努力做到早發現,早干預。還有我們的未成年人指導中心,不僅給孩子們提供體驗的場所,為他們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還請專家免費為那些有需求的孩子提供心理咨詢。為了提高中心工作人員的工作能力,更好地服務社會、服務大眾,還時常請專家線上、線下指導……
相信在全社會的齊心協力下,假以時日,“心如花木”的孩子們一定能“向陽而生”,一定會“向陽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