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與病理性癖好共病的干預路徑探索

        —— 基于催眠療法與OH卡技術整合干預的單一個案研究
        來源: 作者:羅山 季曉芹袁 潘 發布時間:2025-05-29 21:36:13

        摘要:

        本文采用單一個案研究法,探索催眠療法與藝術性表達治療(OH卡)對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與病理性癖好(戀物癖)的整合干預路徑。30余歲未婚男性來訪者(化名小M)疑似因戀物癖行為暴露后遭受入室搶劫,繼發慢性PTSD,兩種病癥形成惡性循環導致社會功能受損。經 21次聯合干預,來訪者PTSD癥狀量表PCL-5得分從54分降至31分,Y-BOCS量表得分從23分降至7分,SAS量表得分從68分降至51分,SDS量表得分從60分降至42分,戀物癖相關強迫行為頻率從每月12-20次降至2-4次,其戀物癖沖動顯著降低,PTSD 癥狀顯著改善,該案例對特殊心理障礙共病來訪者的干預提供創新路徑與實證依據。

        關鍵詞:

        催眠療法;OH卡表達性藝術治療;PTSD;戀物癖;共病干預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

        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是個體經歷威脅性或災難性事件后出現的慢性應激障礙,核心癥狀包括創傷性記憶侵入、持續性回避、認知與情緒負性改變及高警覺狀態[1]。戀物癖作為一種性偏好障礙,表現為對非生命物體或身體部位的強烈性喚起沖動,嚴重影響社會適應能力[2]。當PTSD與戀物癖共病時,創傷經歷可能強化性偏好障礙的固著性,而異常性沖動又會激活創傷記憶,形成“應激—行為成癮”的惡性循環[3]

        目前針對此類共病的聯合干預研究匱乏,本研究通過個案探索整合干預路徑的有效性,對促進社會穩定具有潛在的積極意義。

        1.2 案例概述

        30余歲未婚男性小M(化名)因持續性PTSD癥狀求助,其癥狀源于五年前入室搶劫,推測與青春期起病的戀物癖行為意外暴露相關。

        2  理論基礎

        催眠療法基于意識—潛意識理論,通過情感橋、安全島等技術處理創傷記憶,已被證實對部分PTSD來訪者有效[4]OH卡技術依托投射理論,通過意象聯想激活自我覺察[5]PTSD與戀物癖共病涉及大腦應激失調與潛意識補償機制,兩種病癥共存會加劇來訪者心理困境。

        3  案例背景詳述

        3.1 來訪者個人史

        M成長于高壓家庭,因高度近視導致學習吃力,常遭老師責罵和父母忽視,性格內向。初中時他偶然窺見鄰居穿緊身褲襪后產生迷戀,青春期開始依賴緊身褲襪自慰,成年后仍無法自控,租房期間曾偷過鄰居的緊身褲襪。

        3.2 創傷經歷與PTSD癥狀表現

        五年前某日凌晨,小M獨居時遭遇入室搶劫,次日因怕戀物癖暴露未報警、未就醫。據 DSM-5,其有PTSD典型癥狀:創傷記憶閃回(≥4次/周)、拒絕社交、嚴重睡眠障礙(入睡潛伏期>60分鐘,噩夢≥4次/周),癥狀持續五年,社會功能受損。

        3.3 戀物癖癥狀表現

        M 戀物癖病程超10年,需通過觸摸、嗅聞或穿戴緊身褲襪獲得性滿足,行為頻率2-3次 / 日。創傷前曾出現偷竊行為,創傷后雖未再偷竊,但緊身褲襪刺激會誘發PTSD癥狀,加劇心理沖突。

        4  干預過程

        4.1 干預方案設計

        常規咨詢效果有限,采用催眠療法(處理潛意識根源)與OH卡技術(增強意識覺察)聯合干預。

        4.2 催眠療法實施過程

        4.2.1前期準備

        通過 3 次結構化訪談建立信任,向來訪者詳細闡釋催眠機制、流程及安全性,獲取知情同意。

        4.2.2 具體實施

        1)漸進式放松與情感聯結(第1-6次):運用漸進式肌肉放松法,在來訪者回憶創傷出現生理反應(心率>100 次/分、呼吸急促)時,以情感橋技術建立潛意識聯結。經動態調整策略,癥狀緩解時間從 20 分鐘縮短至 10 分鐘內。

        2)病因溯源與干預(第7-12次):結合時間軸與情感橋技術回溯童年,出現軀體化反應時啟動安全島技術與深度放松;采用想象暴露結合認知重構,降低病理性依戀。

        3)行為重塑(第13-19次):以意象替代、想象暗示與厭惡訓練,將戀物意象與積極情緒聯結,反向配對焦慮反應,實現去條件化。

        4)認知與功能修復(第20-21次):基于社會認知理論,通過多層級暗示重塑自我效能感,結合CBT行為實驗挑戰負性核心信念。

        4.3 OH卡技術實施過程

        4.3.1 卡牌選擇

        選取關系卡與復原卡,采用隨機抽取方式,引導來訪者進行自由聯想,挖掘潛意識沖突與復原潛能。

        4.3.2 認知重構路徑

        圍繞 “自我接納”、“恐懼克服”、“新生活構建”主題,設計聯想任務,通過“意象觸發—認知解構—意義重構”路徑,促進認知與社會功能改善。

        4.3.3 治療聯盟構建

        OH卡為媒介分階段深化聯盟,通過非語言信號識別阻抗、以隱喻表達降低焦慮、建立信任、以可視化進展強化安全感與掌控感。

        4.3.4 協同干預機制

        創新采用“OH卡先行引導—催眠深化鞏固”模式:OH卡通過意象隱喻打破情感隔離,提供干預靶點;催眠利用深度放松增強暗示效應,鞏固認知重構成果。

        5 效果評估

        5.1 評估指標與方法

        采用 PCL-5、SAS、SDS、Y-BOCS 量表及行為頻率記錄,于干預前、中、后及3個月隨訪期評估。

        5.2 評估結果

        干預前:PCL-5 54分(中重度PTSD),SAS 68分,SDS 60分,Y-BOCS 23分;戀物行為12-20次/月,自評渴望度9分。

        階段性變化:第6次干預后,PCL-5→45分,SAS/SDS→55/52分;第12次Y-BOCS→17分,行為頻率減半;第19次Y-BOCS→8分,行為頻率降至2-4次/月(降幅80%)。

        干預結束:PCL-5→31分(臨界值),Y-BOCS→7分(無癥狀),SAS→51分,SDS→42分(正常)。隨訪3個月:PTSD閃回消失,戀物行為1-3 次/月,主動參與了兩次同事聚會。

        6  分析與討論

        6.1 干預效果分析

        聯合干預通過“意識覺察—潛意識修正”協同機制起效:OH卡降低防御、提供干預靶點,催眠深化認知重構,兩種技術交互推動癥狀緩解。

        6.2 干預過程中的問題與應對

        初期催眠深度不足,通過調整引導語與放松技術解決;針對共病復雜性動態優化策略,保障干預順利進行。

        6.3 與其他案例或研究的對比

        相比單一療法,本研究對“創傷—戀物癖共病”的干預路徑結合兩種療法優勢,為特殊心理障礙共病來訪者的干預提供新思路。

        七、結論與啟示

        7.1 研究結論

        本單一個案研究證實,催眠療法與OH卡技術的整合干預對PTSD與戀物癖共病具有顯著干預成效。3個月隨訪未復發。

        7.2 實踐啟示

        建議多維評估與共病識別的系統性整合,避免單一癥狀歸因導致干預局限;建議在干預中融入法律認知矯正與現實行為訓練,促進來訪者的社會功能恢復;未來將擴大樣本驗證效果,以便深入研究心理障礙共病機制。


        參考文獻:

        [1] Stein, D. J., McFarlane, A. C., & Keane, T. M. (2017).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Diagnosis, Etiology, and Treatment. In Textbook of Psychopharmacology (5th ed., pp. 1-22).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2]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 Arlington, VA: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3] Berlin, F. S. (2008). Paraphilias and Their Management. In Handbook of Clinical Sexuality for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pp. 233-255). Routledge.

        [4] Bryant, R. A., Moulds, M. L., Guthrie, R. M., Dang, S. T., & Nixon, R. D. (2003). Imaginal exposure alone and imaginal exposure with cognitive restructuring in treatment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71(4), 706-712.

        [5] Moore, L. (2012). The use of expressive arts in trauma therapy. Arts in Psychotherapy, 39(3), 181-188.

        羅山 季曉芹袁

         

         

         

         

         

         


        責任編輯:劉華

        本網站刊發信息不代表主辦單位和本網之觀點,如對網站內容有異議請聯系本網刪改·法律顧問:省法治文化研究會專家顧問團.

        四 川 法 制 網 ·法藝文化傳媒版權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cszw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林西县| 五常市| 忻城县| 辉县市| 陵川县| 平南县| 青河县| 时尚| 靖宇县| 五家渠市| 南陵县| 隆子县| 瑞安市| 聂拉木县| 武平县| 襄城县| 马边| 扎鲁特旗| 扬州市| 新郑市| 平泉县| 南康市| 青岛市| 扶余县| 雅安市| 博客| 富裕县| 神木县| 齐河县| 虎林市| 江华| 昭觉县| 平遥县| 六枝特区| 阜南县| 南丹县| 广宗县| 威信县| 寻甸| 阿拉善盟| 周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