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長的漫漫長路上,青少年宛如一艘艘在波濤中前行的小舟,內心世界充滿了獨特的波瀾與綺麗。心理學研究表明,青少年正處于自我意識飛速發展的階段,開始深入探索“我是誰”“我要成為什么樣的人”等深刻命題,努力構建自我價值與同一性認同。然而,在這關鍵的旅程中,家庭系統的支持與滋養,如同夜空中的北斗星,對青少年的航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家庭,本應是我們溫暖的港灣,是安全感與歸屬感的源頭。家庭系統理論強調,家庭是一個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整體,每個成員的行為和心理狀態都會對其他成員產生連鎖反應。在這個系統中,親子關系更是核心中的核心,它如同家庭大廈的基石,支撐著我們的心理成長。一個健康的親子關系,能讓我們在愛與尊重的氛圍中,勇敢地去探索自我,確立積極的自我價值感。
但現實往往不盡如人意。在很多時候,我們的心理需求就像被遺落在角落里的珍寶,無人問津。父母忙碌于生活的奔波,在繁重的工作壓力下,忽視了我們內心的聲音。當我們滿心歡喜地想要分享學校里的趣事時,得到的可能只是一句敷衍的回應;當我們在學習和社交中遭遇挫折,渴望得到安慰和鼓勵時,換來的也許是嚴厲的指責和無盡的嘮叨。這些日常溝通中的忽視,就像一把把利刃,刺痛著我們敏感而脆弱的心靈。
記得有一次,學校舉辦了一場重要的演講比賽。為了這次比賽,我付出了無數個日夜的努力,精心撰寫演講稿,反復練習發音和肢體語言。比賽那天,我滿懷信心地走上舞臺,然而由于緊張,最終成績并不理想。當我帶著失落的心情回到家,本以為能從父母那里得到理解和支持,可他們卻只是輕描淡寫地說:“這點挫折都受不了,以后還能有什么出息?!蹦且豢?,我的心仿佛墜入了冰窖,所有的委屈和痛苦都涌上心頭。我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自我價值感在那一刻降到了谷底。還有20歲那年,因為長期失眠導致內心煎熬、痛苦,媽媽又因為與爸爸離婚導致的不滿時常對我進行道德綁架、批評、指責、謾罵,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要不是因為你,我怎么會這樣,你個白眼狼、沒良心的東西......那時的感覺自己就是個禍害、是個拖油瓶。又一次媽媽開始重復同樣的批評謾罵時,我終于鼓起了勇氣對她說:你知不知道我現在每天靠吃安眠藥才能睡覺,你是不是想讓我跟紅一樣死了,你才滿意?結果換來的不是安慰與擁抱,換來的是媽媽那句:你去死啊,岷江河那么寬你去死啊......這句話讓我從此關上了心門,至此以后我遇到再苦再難的事都不會在她面前提起半句,成年以后一提起她,我就害怕、心有余悸,甚至不敢也不想再見到她。
從兒童青少年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個階段的青少年正處于尋求自我認同的關鍵時期。他們渴望在家庭中得到認可和尊重,通過父母的反饋來構建自己的形象。然而,父母的忽視和不理解,讓他們在自我價值和同一性認同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他們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如父母所說的那樣一無是處,也不清楚未來的路該如何走下去。
其實,孩子們的內心深處對健康的親子關系充滿了渴望。他們希望父母能真正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傾聽他們的喜怒哀樂,理解他們的困惑和迷茫。在日常的溝通中,孩子們期待父母能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注和耐心,用溫暖的話語和鼓勵的眼神,讓他們感受到被愛和被重視。就像心理學家阿德勒所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一個健康的家庭系統,能為我們的心靈注入源源不斷的力量,讓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充滿自信和勇氣。
為了建立這樣的親子關系,家庭互動顯得尤為重要。父母應該學會放下手中的忙碌,用心去感受孩子們的情感需求。當孩子們分享快樂時,我們可以與他們一同歡笑;當孩子們遭遇挫折時,我們能給予他們溫暖的懷抱和堅定的支持。在生活中,父母應主動與孩子們溝通,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讓我們了解他們內心的真實世界。只有通過雙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在家庭這個系統中奏響和諧的樂章。
在這個充滿挑戰和機遇的時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需要家庭系統的精心呵護。讓家庭成為孩子們心靈的避風港,讓愛與理解在日常溝通的互動中流淌,讓孩子們在自我價值和同一性認同的道路上,綻放出屬于自己的光芒。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都值得被愛、被尊重、被理解。
作者:張躍 董艷蓮 眉山市彭山區社會心理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