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重視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教育部等十七部門《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進一步要求“構建大中小一體化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推動高校與中小學資源共享、結對共建;四川省教育廳同步出臺文件,鼓勵高校專業力量下沉支援中小學心理教育。然而政策落地面臨嚴峻挑戰,以攀枝花市為例,雖已實現中小學心理健康課程全覆蓋,但專職心理教師缺口高達60%,且多集中于市區學校(攀枝花市教體局,2024)??h域及鄉村學校心理課程常由班主任以班會形式替代,專業性薄弱,資源匱乏地區成為心理健康教育公平的“最后一公里”洼地。如何破解頂層設計高要求與基層資源匱乏的矛盾?攀枝花學院創新探索的“大手牽小手”服務模式,提供了低成本、可持續的“攀枝花方案”。
一、創新實踐:“大手牽小手”模式的攀枝花路徑
依托“心理健康副校長”制度(高校心理健康專業教師派駐小學指導)與校際聯動框架,攀枝花學院構建了以高校資源下沉和雙向心理資本培育為核心的服務模式。該模式的突破性在于打破學段壁壘,構建三級聯動體系:(1)制度性錨點的設立成為關鍵樞紐。高校心理教師以“心理健康副校長”身份深度嵌入小學治理結構,從理論框架(課程規劃、危機干預標準)到實踐督導(活動評估、倫理審查)全程介入,推動高校專業資源下沉直接轉化為小學心理教育的“造血干細胞”。(2)人力資本的重組釋放核心動能。通過嚴格選拔與系統培訓(涵蓋兒童發展心理學、團體輔導技術、表達性藝術治療等),攀枝花學院將大學生志愿者轉化為“半專業化”服務梯隊。這些“大手”不僅是技能執行者,更是校際聯動的毛細血管——他們帶著高校最新的教育理念及活動技能下沉,又在真實教育場景中反哺自身專業成長。(3)服務矩陣的立體化織就防護網絡。從“同上一堂心理課”的知識傳遞,到結構化團體活動的社會情感訓練;從表達性藝術療愈的非言語情緒疏導,到“大小朋友”書信支持的長期陪伴,四維服務覆蓋認知、行為、情感、關系等心理資本培育全維度。而全流程的“培訓-實踐-督導-評估”閉環機制,確保這一生態在動態優化中持續運轉。
二、模式優越性:低成本、高賦能、可復制的創新價值
攀枝花學院“大手牽小手”模式的核心突破在于以“資源替代”策略激活本地高校力量,構建“雙向賦能”的成長閉環,展現出顯著的優勢。對于小學生(“小手”)而言,大學生志愿者提供的不僅是心理服務,更是可觸摸的成長鏡像。在藝術療愈工坊中,兒童通過色彩釋放壓抑情緒;在團體心理活動中,模仿大學生設定目標的行為催生“希望感”;當挫折被志愿者以“暫時性歸因”重新解讀時,“樂觀”的種子悄然萌芽。這些非課堂化的心理服務,恰恰在資源薄弱的學校實現了心理資本培育的“去專業化”——用低門檻活動達成高維度發展。對于大學生(“大手”)而言,服務實踐成為個人綜合能力的煉金場。帶領團體活動時對突發狀況的應對,強化了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收到小學生手繪的“感謝卡”,激活了大學生利他精神的內化;發現藝術療愈對留守兒童的特殊療效時,則深化了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這種“助人者自助”的螺旋恰印證了積極青少年發展理論的核心——當個體成為環境改變的施動者時,其自身發展資源亦被激活。心理資本的流動由此形成閉環:大學生將知識技能輸送給小學生,小學生以成長反饋反哺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這正是校際聯動對社會學習理論(Bandura)的生動詮釋。
其次,“大手牽小手”的深層創新在于以資源替代策略撬動教育公平。首先,該模式的經濟性體現為“輕資產運行”,主要成本集中于高校既有智力資源的再開發,無需硬件大規模投入即可緩解60%師資缺口,為財政受限地區提供可行性模板。其次,該模式的技術性突破在于建立“半專業化”人才標準,經培訓考核的大學生可承擔基礎心理服務,為欠發達地區探索出人才供給新路徑。國內學者王艷輝等(2023)的研究表明,非專業志愿者經系統培訓后可顯著提升兒童的希望感。最后,該模式的社會性價值則展現在防護網絡的織密。當高校教師、大學生、小學班主任、家長形成協同網絡,心理危機的識別從被動響應轉向主動篩查。在實踐的某案例中,大學生志愿者通過繪畫發現兒童潛在自傷傾向并及時聯動副校長干預,正是這一網絡預警效能的縮影。
這一模式不僅成為《專項行動計劃》“高校支援中小學”要求的基層答卷,更昭示著一種范式的轉移——心理教育公平的實現路徑,可從依賴外部輸血轉向激活本地造血。
三、推廣展望:從“攀枝花實踐”到“四川方案”
初步實踐表明,攀枝花學院“大手牽小手”模式有效緩解了攀枝花區域基礎教育心理服務資源短缺困境,提升了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育了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其低成本、易復制、重實效的特點,使其具備在省內教育資源欠發達地區廣泛推廣的價值。 首先,在推廣基礎上,四川省內多地區擁有高校(含高職)資源,但周邊縣域、鄉村中小學心理教育力量薄弱,供需匹配度高。其次,在制度保障層面,當前四川省已構建起政策支撐體系——省心理健康工作咨詢委員會提供專業指導,《2025年體衛藝及國防教育工作要點》明確“心鏈網絡”建設任務,為“大手牽小手”模式推廣奠定了良好基礎。建議依托現有機制,將高校對口支援納入心理健康監測與市級研究分中心考核,聯動美育浸潤、國防教育等省級項目,實現資源整合。通過政策耦合與標準化模塊輸出,推動這一模式從區域創新升級為全省心理健康教育的普惠性實踐。第三,在實際操作層建立標準化模塊,開發省級培訓資源庫(如線上課程包、督導專家庫),輸出“心理副校長”職責清單、大學生能力評估指標、藝術療愈工具包等輕量化模板。最后,要考慮模式移植與本地化特色的結合,如在涼山州可融入彝族漆器元素開發藝術療愈,在川北山區可借力自然教育開展團體活動,使心理服務與地方文化基因共生。
“大手牽小手”模式是攀枝花學院響應國家號召、立足地方實際、破解心理健康教育公平難題的創新答卷。實踐證明,通過機制創新激活本地高校資源,能夠為教育資源薄弱地區織就一張有溫度、有效能的心理健康防護網。我們期待這一“攀枝花實踐”能在更廣闊的四川沃土上生根發芽,讓更多孩子的心靈在“大手”的牽引下,逐光而行,擁抱可期的未來,為構建平安和諧、充滿活力的幸福四川貢獻“心”力量。
作者:攀枝花學院 倪萍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