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使城鄉之間的貧富差距拉大,以至于關愛留守兒童成為近年來的一個重大話題之一,留守兒童就是指到外地打工連續超過了三個月以上的農民將自己的孩子托留在家,由爺爺、奶奶或者是其他的親屬來監護的兒童少年,由于長期沒有接受父母的關心與愛護,使他們得不到應該有的關愛,也得不到家長在身邊的規范教育,很容易出現人格上的缺陷,出現自卑,膽小,孤僻,抑郁等不良情緒,留守兒童性格比較孤僻,也害怕與人交流,還比較內向,就使得他們在人際溝通方面的能力比一般的孩子要差一點,如若自卑太過于嚴重 孩子們有很大的程度上患有抑郁癥;還有就是父母們長期不在身邊,當他們被欺負的時候,不知道如何求助,也不知道怎么做,這些都會成為誘發情緒障礙和心理障礙的因素之一,他們還有可能會行成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像是基本的生活習慣,嚴重時還會形成暴力攻擊行為。由于經常會和父母分離,讓他們出現分離焦慮,部分兒童也因此患有抑郁的情緒,有的留守兒童因為長期沒有見到自己的父母,使他們很沒有安全感,會產生消極的,悲觀的想法,從而影響到他們的心理健康。所以要想解決那一個個問題,首先需要家長們多陪陪孩子,即使工作很忙,也要多回家看看孩子們,父母雙方一起回家,如果真的很忙也可以爸媽一方回家看看,其次是社會上的人們也要關注留守兒童的一些現狀,組織并開展一些活動來幫助他們解決基本的教育問題和生活問題,由于留守兒童的數量在逐年的增加,國家也實行脫貧政策,各級政府也在大力地支持和響應。
最近新出了一部很暖心的電視劇叫作《在希望的田野上》,這部劇講述了一位年輕人帶著自己的伙伴回到家鄉去扶貧、振興鄉村教育的故事。其中那個伙伴就是來這里支教的,老師每天上課都會提成一個常規的問題,但是孩子們的回答卻讓我們很心痛,很不平凡,后來老師不小心被一種有毒的蛇給咬了,很嚴重,需要回到上海去治療,在走的時候,她教的那些孩子都跑出來,其中一位孩子對老師大聲地說“老師你還會回來嗎,可以不要像我媽媽一樣,走了就不回來了,好不好啊”,這個孩子的話讓我熱淚盈眶,也讓我更加關注留守兒童的事情。我們都希望留守兒童可以得到良好的教育,有好的生活環境,最主要的是要有一個良好的心理。就像在2010年的工作報告中所說的“從家庭到學校,從政府到社會,都要為孩子們的安全健康,生長成長擔起責任,共同托起明天的希望”。
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而培養良好心理的最佳時期是在幼年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那我們如何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呢?首先我們要鍛煉自己的心理抗壓能力,學會接受失敗和挫折,不能輕易地自我否定。其次是要培養自尊心,要勇于面對現實,不要一味的關注著自己的缺點和不足。然后就是要培養良好的人際關系,要學會與身邊的人交朋友,多與人溝通交流。我們在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中處于一種良好的狀態時,說明我們的心理是比較健康的。
未成年人教育主要是指不滿18歲周歲的小孩,但在要成年之際,孩子們的叛離期如約而至,那時候孩子們的性格差不多都比較叛逆,會不聽家長說的話,也會動不動的就發脾氣,嚴重點的還會動手打人,所以這個時候家長們對孩子的態度尤為重要。要想正確的教育好未成年,是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家長們一定要格外重視。在學校里,老師也要盡可能的和每一個孩子都交流一遍,與孩子們都可以互動起來。
在2020年7月16日,一場暴雨突降到金昌,市三中的學生陳紀文和羅東方在大雨中奮力扶起倒在雨中的外賣小哥,體現出他們善良和樂于助人的品質。在青少年時期父母的教導尤為重要,那時的他們不僅僅是在學習上,生活上有進一步的成長,在心理素質方面也要進一步的加強。在這重要的時間段里,家長們應該主動地,細心地與孩子們交流,不要與他們之間產生太大的隔閡,尤其是正處與叛離期的孩子,更要耐心點,防止他們走偏。以上種種就要求父母們做一些事情了,首先就是要構建良好的家風,家長說孩子的第一老師,所以家長們要做好榜樣,才能更好地影響自己的孩子,其次就是要培養孩子們的自尊心,當自己的孩子得到獎狀時,要表揚他們,鼓勵他們,不能只關注他們身上的缺點,也不能一味地否定他們,這樣地做法很可能會使孩子喪失上進心,會讓他們認為做什么都無法達到家長們的期望,“打罵教育,黃荊棍下出好人”這種說法是錯誤的,但是大多數父母認同了這種做法并采取了這種做法,這個教育方法會使孩子們產生很大的壓力,他們也很有能患上一些心理疾病或者是產生心理障礙。
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可以幫助他們更好的去適應社會,也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與工作效率,讓他們在各個方面都可以充分的發揮出自己的能力,最主要的是可以讓他們的身體健康成長,利于開發他們的智力。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繼承人與建設者。保護好未成年,才能讓祖國的花朵安心成長。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關乎著我們國家、我們民族未來的發展,所以保護好未成年人是我們全社會人的責任,我們都應該及時的關注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讓他們感受到社會對他們的關心。
(胡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