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這個物質化的時代,小朋友們對物質的認知和需求好像在逐步擴大,他們時常分不清“我的”和“他的”。
有的小朋友就會下意識將自己想要的“占為己有”,不管是在家庭中,還是學校里他們沒有人及時告訴他們“偷”是不對的,小朋友就會一直堅持,并且不會覺得有什么問題。最終,一直意識不到“拿走它”有什么不對,就會成為長大后一直的“病”。
如果說在兒童時期“偷”是一種小朋友無意識行為,那在一定的年齡以后,那群沒有改變“偷”的小朋友,就會去“偷”一些他們已知的有價值的東西。在他們的認知里這是一種欲望和安慰,或是精神,或是物質上的安慰。
我身邊有一個“小朋友”,他還未成年,屬于青少年,他已經對“借”、“拿”和“偷”具有一定的判辨能力,但他仍然還是有“偷”的行為。這或許已經成為了他的“癖好”。在小時候,他偷偷用家里人的生活用品:化妝品、剃須刀、發飾等等,這或許是兒時不懂事的好奇和愛美,但在后演變成“偷”走發飾、小玩具、甚至是家里人的錢,當這件事嚴重到一定程度,他的父母開始一遍遍交,強調這件事的嚴重性和對錯性。他看似收斂了,但實際更加嚴重了,從拿走小飾品、玩具到錢,再從小金額的錢和大金額的錢,而且做事越來越有計劃,讓家人無從下手,或許知道是他做的,但沒有證據,他也會撒謊。就算有了證據他承認了,也沒有太大的悔意,感覺這種“偷”是理所當然的。
我想,對于他“偷”的原因:第一,小時候因為家人對他的一些物質需求沒有滿足到,他就選擇了“偷”;第二,他小時候缺少了家人的陪伴和傾訴,當他知道“偷”可以滿足自己的欲望,就將他精神的欲望轉移到了物質欲望上;第三,在學校還可能是和同學的相互比較、報復等心理,通過“偷”父母的錢,買東西。最終,“偷”就成為了他自我滿足的途徑之一。
或許在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在家庭,父母應該在小時候就教孩子理解物品的“所有權”,同時再引導“借”和“偷”的區別,然后在出現問題后,學會先了解,再教導;另一方面,可以從學校教育引導,通過繪本或者課本對小朋友進行引導且加深印象。(宿欣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