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快樂是美的。有一個著名的美學觀點:美是人的本質的對象化。從美學的角度,從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考察,可以說:我們快樂的本源,在于自身本質的對象化。
獻一次血,垂危病人有可能因此而起死回生,我們會感到快樂;看著孩子在身邊一天天長大,我們會感到快樂;路邊扶起一位跌倒的老人,給朋友幾句安慰、給家人些許呵護,我們會感到快樂;力所能及地為他人、為社會做點有益的事,不管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只要盡心盡力了,都會快樂。在這些因為我們的付出而變得亮麗的對象身上,明明白白地刻寫著我們的聰明才智和勤勞善良,真真切切地展示著我們的存在價值和生命意義,看到他們就看到了自己,因此,我們會感到快樂。正所謂“愛出愛進,福去福來。”
真正的快樂需要發現。累死累活做了許多,回首走過來的路,一眼望到頭,怎么也找不到自己;舉目四周,不見誰在關注和欣賞。世界太大了,個人太小;光陰太長了,生命太短。我們會因此而沮喪,而痛苦。其實,只要你的人生是在為他人創造快樂,是在為社會奉獻中度過的,不管做了多少,只要你努力做了,你就應當是快樂的。不能苛求我們的生存環境讓每個人的天分都得到充分發揮,不能奢望每個人的興趣愛好都能和所從事的職業完美融合,不能指望我們的每一次努力都能成功。希望社會依照每個人的付出完全公平地給出評價和回報是不現實的。快樂不光要自己去創造,還要自己去發現和體會。當理想與現實發生矛盾時,我們應該學會寬容自己,學會從自己的勞動成果中發現自己的優秀本質。只有和諧地融入社會大家庭之中,你會發現快樂永遠都在你身邊。
(黃淑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