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橋”通向的一隅,有一片被愛與希望浸潤的土地……
這條道路,一直延伸至“二橋”的另一岸。來眉山已近一年,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對這座城市的街道脈絡已經大致熟悉。我清晰記得,“二橋”西側矗立著市政府,而其南面則是福利院的溫暖所在。這便是我常走的通勤之路。
在眉山市兒童福利院擔任志愿者已逾半載,初次踏足那里的情景仍歷歷在目。那天,岷江之上霧靄繚繞,我們的車開了挺久,以致稍稍遲到。一想到將要面對孩子們,心中不免忐忑,不僅是因為我被霧給拖住了腳跟,更是因為我感覺我們之間隔著一道河流,霧氣彌漫。然而,福利院的老師們熱情迎接,消融了我內心的不安。
首次步入福利院,我感到新奇。這里寧靜祥和,當我們經過孩子們學習和生活的場所時,每間教室都如同精雕細琢的藝術品,敞開著迎接知識的曙光,讓智慧之光照亮每個孩子的心靈。現代化的教學設施、豐富的圖書,無不體現眉山市委市政府對未成年人成長的深切關懷。
我也曾是跨過“二橋”邁入大學的學生,這里的完善設施令我震撼。我相信,在這片土地上,孩子們的求知之旅不再是孤獨的跋涉,而是一場場充滿驚喜與啟迪的探險。福利院不僅是避雨的屋檐,更是通往夢想的橋梁。
作為一名滿懷熱情與夢想的大學生,我初抵眉山時便得知,市政府東側即是“二橋”,再向東便是我的大學校園。多年的家鄉生活使我習慣了父母的寵愛,因此,第一次跨過“二橋”赴校,對我而言,是成長的象征。
漸漸地,我跨越“二橋”的次數愈發頻繁,去表演、兼職、聽講座,乃至前往兒童福利院見證另一側的故事。
有一次,我走進教室,桌上擺滿了孩子們的畫作,色彩繽紛,每一幅都描繪著一個童真的世界。小芳(化名)的作品特別吸引了我,她用稚嫩的筆觸繪制了一棵參天大樹,樹下是她與伙伴們歡聚的場景。我認為這幅畫不僅展示了她的繪畫才能,更流露出她對集體生活的渴望和對友誼的珍視。
我好奇地詢問她為何選擇畫樹,她告訴我,是福利院的“媽媽”在勞動課上帶領她們種樹時說,樹是鳥兒的家。因此,她想“種”一棵樹,給鳥兒一個家。當她講述時,眼中閃爍著光芒,嘴角微微上揚,抬頭望著我。是的,確實如此,也應該如此。福利院的孩子們并不像我最初想象的那樣孤僻,他們是充滿愛的,既有被愛的幸福,也有愛他人的能力。自那以后,我與孩子們的距離更近了,因為我們之間不再隔著河流,而是建立了一座橋梁,這座橋梁是他們自己構筑的。
午后,陽光透過葉縫,灑在寢室地板上,形成斑駁的光影。小強(化名)常常坐在那里,全神貫注地閱讀有關太空探險的書籍,眼中閃耀著對未知世界的好奇與向往。他曾告訴我,夢想成為一名宇航員,探索宇宙的奧秘。這份夢想的種子,正在福利院這片沃土中悄然生根發芽。
傍晚時分,夕陽的余暉將福利院的建筑染成金色。每當此時,“李媽媽”總會催促我們用餐。我深知,福利院的飯菜香氣能飄得很遠,但我總喜歡稍作停留,因為若去得太早,小剛(化名)總會將葷菜全部分給我。然而,每次用餐都有豐盛的葷菜,當“李媽媽”發現小剛碗中無葷菜時,又會為他添上一碗肉,最終這些肉又被機智的小剛倒入我的碗中。每次我堅決拒絕時,小剛都會嘟起嘴模仿“李媽媽”的口吻說:“你還在讀書,要長身體,多吃點肉可以長身體?!?/span>
晚飯后,福利院的點點燈光亮起,宛如夜空中的星辰,守護著這片寧靜的土地。這也是“李媽媽”最為忙碌的時刻,她常接到外出求學的孩子們的電話,一邊洗碗一邊通過免提與他們閑聊,詢問他們的學業、飲食和健康狀況。每次洗完碗后,她自己的孩子已在其他小朋友的陪伴下安然入睡,星星也已掛滿了孩子們宿舍的窗沿。每當我去探望他們時,他們總喜歡仰望星空,眼中充滿了憧憬。每當這時,我便會駐足,與他們一同數星星,那一刻,我們的心靈仿佛穿越時空,與浩瀚宇宙相連。
又一個清晨,第一縷陽光透過窗欞,輕輕拂過福利院的每個角落。孩子們的笑聲如銀鈴般清脆,隨風飄蕩在空中,喚醒了沉睡的大地。我看到小明(化名),那個總是帶著燦爛笑容的孩子,正與伙伴們在操場上追逐嬉戲,他們的身影如同初升的太陽,充滿無限生機。
在這些平凡而珍貴的日子里,我見證了眉山市委市政府對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深遠影響。他們不僅提供物質支持,更為孩子們的世界搭建了一座座橋梁,在市委市政府的號召下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源向橋的另一岸匯集,讓他們的夢想得以翱翔。作為志愿者的一員,我在與孩子們的相處中也收獲了成長與感動。
在這一過程中,我更加理解了作為一名志愿者的意義。我們既是給予者,也是學習者和成長者。在與孩子們的互動中,我們學會耐心與傾聽,學會在細微之處傳遞愛與希望。我們的存在,就像是一座座橋墩,支撐著孩子們構建自己的成長與前行之路。
“二橋”見證了我的成長,見證了眉山人民從治理岷江到發展岷江的偉大跨越。我相信“二橋”也將見證這群孩子們去分享愛、傳遞愛,因為社會始終關愛著這一群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