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網
        法治文化研究會

        校園網絡欺凌內涵、成因及防治策略

        來源: 作者:劉仲剛 發布時間:2024-06-13 09:44:45

        摘要:移動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加速了未成年人的大規模網絡遷徙,也為校園網絡欺凌的滋生提供了土壤,亟需加強對校園網絡欺凌的研究。初步探究了校園網絡欺凌的內涵,校園網絡欺凌的成因,基于學生個人特質、學校環境及網絡環境三方的校園網絡生成因素,提出了三方面的校園網絡欺凌的防治策略。

        關鍵詞:青少年;校園欺凌;網絡欺凌

        校園欺凌事件的頻發使其成為社會和政府廣泛關注的校園安全問題。為全面整治校園欺凌,2021年1月,教育部制定了《防范中小學生欺凌專項治理行動工作方案》,要求進一步防范和遏制中小學生欺凌事件發生,切實保護中小學生身心健康。據《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已達1.75 億,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高達93.1%。其中,78.2%的未成年人經歷過諷刺、謾罵、惡意騷擾以及信息泄露。移動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加速了未成年人的大規模網絡遷徙,也為校園網絡欺凌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因此,亟需加強對校園網絡欺凌的研究,深入探析其內涵、成因及對策,從有利于減少校園網絡欺凌,保護在校學生身心健康。

        1.校園網絡欺凌內涵

        校園欺凌是指一種在青少年兒童中間發生的、違背他人意愿的攻擊行為[2]。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校園欺凌逐漸延伸到了網絡上,成為一種新的校園欺凌方式—校園網絡欺凌。校園網絡欺凌主要是使用社交平臺(例如:新浪微博、百度貼吧、微信、QQ等)、聊天室、電子郵件、手機短信和相機圖片、即時通訊等技術,傳送、張貼令人難堪或不堪入目的流言蜚語和圖像,通常伴以嘲諷及辱罵的言語,致使這些信息流傳于同伴或一般大眾之間,欺凌者故意和重復地對不容易保護自己的人進行攻擊和挑釁,促使被欺凌者心生害怕、羞憤,以達到中傷他人的目的(朱美瑰,2008)。近年來,校園網絡欺凌問題日趨嚴重,不同于其他校園欺凌,網絡欺凌可以在任何地方發生,時間和地點不會局限于上課的時間段或是在校園內,這無疑使青少年兒童受到欺凌的危機增加(Schneider et al,2012)。

        2.校園網絡欺凌的成因

        社會認知理論認為人類的行為是個人及環境因素交互影響下的結果,網絡欺凌會受到個人、家庭、學校及網絡四個方面的影響。

        2.1個人特質因素

        Olweus認為在欺凌情境中通常會涉及權力的不平等,通常情況下,欺凌者處于強勢,而被欺凌者處于弱勢狀態(Olweus,2003),因此年齡的變量在研究欺凌行為時成為了重要的變量。研究顯示,年齡、個人身心特質都與網絡欺凌行為有關。年齡與欺凌的關系較復雜,有研究顯示年齡與網絡欺凌呈正相關關系,但是也有研究證明兩者呈負相關關系。在15-17歲階段的青少年中,無論是欺凌者或被欺凌者都比10-14歲的青少年要多。Slonje和Smith卻發現在12至20歲之間的青少年當中,被欺凌的頻率和年齡呈負相關,即年紀愈大愈不可能成為欺凌的受害者。在身心特質方面,現實情境中的欺凌加害人或被害人者,則容易在網絡世界中再度成為欺凌事件的參與者,因為網絡欺凌經常是傳統欺凌的延伸,且虛擬網絡具有無距離阻隔、高匿名性和不易追查性,所以可以透過網絡來完成在現實中不易達成的行為。

        2.2學校因素

        網絡欺凌經常是校園欺凌的延伸,平時在校園里已經是欺凌事件中的被害人與加害人,更可能會延伸至網絡世界繼續扮演相同的角色。江根源指出校園欺凌的受害者往往也是網絡欺凌的受害者,同樣校園欺凌的實施者也經常扮演網絡欺凌的實施者角色。雖然近來政府及各級學校大力加強反欺凌力度,但是許多原先應會發生在校園中的欺凌,反而可能轉向網絡上繼續發生。

        2.3網絡環境因素

        網絡空間具有的隱密性、虛擬性及超越時空限制的特性,這些特點給網絡欺凌的發生帶來了便利。網絡的高度隱密性,使得欺凌者容易隱藏上網位置和上網身份,追查難度大,因而容易造成網絡欺凌的發生。網絡空間的虛擬性可以方便上網者創造虛擬身份,網絡使用者普遍會因為這點而忽略法律和道德規范,自以為有不法行為也不會被發現。網絡空間的超越時空限制使得欺凌者不會因為物理性的分離而停止。

        3.校園網絡欺凌的防治策略

        3.1個人應對方面

        3.1.1不馬上回應,學會轉移注意力

        當受害者接收到令自己不舒服的信息時,會出現焦慮、難過、失落、生氣或憤怒等負面情緒。激動的情緒將會導致當下無法清楚與理性的思考,做出沖動的行為。立即回應只能是火上加油,進一步刺激欺凌者的欺凌行為。并且,受害者任何的回應都有可能作為證據,讓他人誤認為是被欺凌的一方先挑釁,或者被他人斷章取義。若受害者重復翻看一個或多個被惡意散播的謠言、圖片或視頻,將使被網絡被欺凌者無法脫離欺凌環境,不停地在負面思考及負面情緒中掙扎,無法擺脫。因此,被網絡欺凌者面對網絡欺凌時,應轉移注意力,不重復看或思考欺凌信息。

        3.1.2保存證據,即時進行求助

        妥善保管并保管所有的文字、圖片、視頻、欺凌者的郵箱地址和用戶名稱,以便于后續采取法律手段時,相關單位能夠依據信息找出欺凌來源,保護被網絡欺凌者的權益。被欺凌者往往可能會對被欺凌的事件而感到羞愧,不愿向他人傾述。這可能也是被網絡欺凌者易深陷其中無法自拔的原因,因此,被網絡欺凌者應及時求助,告訴他人自己正身受網絡欺凌事件,無論是家長、老師、警察、相關單位,或是朋友都可以。

        3.1.3相信網絡欺凌的信息大多是浮夸的謠言

        當受到網絡欺凌時,可將其信息視為無可信度的信息,再從自身找出自我值得肯定的地方,加以贊許自己。若情況允許,被欺凌者也可嘗試采取包容、正面的態度面對網絡欺凌,將其視為動力激勵自身成長和學習。

        3.2學校教育方面

        3.2.1營造更為安全的學校氛圍

        安全的學習氛圍會使學生日常生活充滿鼓舞和歸屬感,開展校園倡導計劃,組織教育工作者、學生、家長及社區成員,建成校園網絡欺凌工作小組,呼吁禁止任何形式的網絡欺凌。并在學校實施的政策中加入網絡欺凌相關政策,討論、制定并實施反網絡欺凌計劃,建立健全學校的安全保障機制。

        3.2.2定期開展校園網絡欺凌防治教育

        一方面,要注重健全學生的網絡信息教育體系,將網絡欺凌教育納入學校課程并開設網絡禮節課程教學,同時定期更新校園網絡欺凌的教育課程。另一方面,要針對老師開展學校欺凌研討會,同研討會促使全體教職員工深入學習網絡欺凌前沿知識,掌握發現欺凌的途徑及解決方案。

        3.2.3學校應加強對家長的防網絡欺凌意識

        學校還應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家長有關防治網絡欺凌知識的儲備,告訴家長當網絡欺凌出現在孩子身上時,如何正確有效的去處理。鼓勵家長和子女相互探討網絡欺凌,并讓家長告知孩子如實施網絡欺凌將會導致嚴重后果,包含學校校規、民事訴訟及刑事訴訟等相關規范。

        3.2網絡環境方面

        3.2.1媒體工作者承擔起宣傳引導的責任

        媒體工作者應承擔起宣傳引導的重任。提高大眾群體對網絡欺凌的關注度,增強社會對網絡欺凌嚴重性的認識,在社會生活中營造出“拒絕網絡欺凌,捍衛自我權利”的正確趨勢,加深大眾群體對校園網絡欺凌嚴重性的認知,為治理網絡欺凌創造有利的輿論條件。

        3.2.2加強技術對網絡環境的監督

        控制欺凌行為的不良信息源頭,營造健康的網絡環境。同時規范公共上網場所的管理,加強其安全保障工作;加強科學技術在網絡欺凌方面的應用,開發出“打擊網絡欺凌”的相關軟件,對青少年經常點擊和瀏覽的網站等加強技術監控,安裝過濾系統;對網絡實施分層管理,減少青少年對不良信息的接觸,健全網警隊伍,確保網絡的正常運行。

        3.2.3信息平臺營造健康的網絡使用環境

        信息平臺作為輿論發散地,首先需要保證自身健康性、安全性。其次,建立賬號時應實行實名制認證制度,當欺凌行為被發現時,使欺凌者的信息以及上網位置可追溯。最后,當欺凌者惡意傳播被霸凌者相關文字、圖片、視頻時,平臺需及時控制信息源頭,刪除相關訊息,避免受害者的信息被快速傳播進而遭到二次傷害。

        因篇幅原因,參考文獻省略。


        責任編輯:楊雪嬌

        新聞總署國登2012-F00075847號· 知識產權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連續出版物刊號 川KXO1-093 · 互聯網信息服務許可證 川B2-20191090 ·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川網文【2019】5415-440號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許可證 川字第00217號

        出版物許可證 新出發字第510105010299號 · 川文旅審函【2019】886號 · 川新廣審批準字【2017】335號 · 川法學文研批字【2015】012號 · 川法文批字【2019】009號 · 川新廣批函字【2016】30號

        國家商標局受理第23862702號 · 網絡安全資格認證第23955號 · 省法治文化研究會融媒體中心負責技術、維護和管理

        蜀ICP備18021130號-2 川公網安備 51010402001487號

        本網站(非新聞類)刊發信息不代表主辦單位和本網之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本網刪改·法律顧問:省法治文化研究會專家委(何艷律師)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會 四 川 法 制 網版權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cszw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電腦版 | 移動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淳安县| 德格县| 交口县| 雅江县| 云和县| 镶黄旗| 汨罗市| 广灵县| 鹤山市| 贡觉县| 平乡县| 赫章县| 连平县| 麻栗坡县| 平遥县| 乌拉特中旗| 宁阳县| 三门峡市| 福清市| 池州市| 科尔| 金堂县| 玉山县| 平远县| 沂源县| 龙胜| 安丘市| 大兴区| 镇远县| 鹿泉市| 丰顺县| 泸西县| 鄂托克前旗| 南华县| 江阴市| 怀集县| 元阳县| 房产| 友谊县| 通榆县| 襄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