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感是一種以目標為導向,通過路徑思維與動力思維交互作用形成的積極動機狀態。也就是一種“有盼頭、有辦法、有力量”的積極心態。助力孩子建立希望感,重點是滿足孩子三大心理需要,即自主需要、能力需要、關系需要。研究發現,希望感與孩子這三大心理需要之間具有深層的心理機制關聯。
自主需要是希望感的驅動系統。當孩子有了對目標和行為選擇的掌控感,便會促使其主動去探索,去規劃實現目標的路徑。當孩子的自主需求得到滿足,就能明確目標,選擇感興趣的事。這種掌控感會驅動他們主動投入、積極行動,不懼困難,為實現目標而竭盡全力。
能力需要是希望感的執行系統。滿足孩子能力需要的過程也是孩子成功體驗的過程。當孩子的能力需求得到滿足,面對挑戰時會更有自信。就如同在冒險游戲中,每完成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自我認同感便會增強,逐漸相信自己“能行”,行動也會更加果敢。此外,這類孩子在遭遇挫折時,往往更善于運用積極的策略解決問題。
關系需要是希望感的支持系統。關系需要也是孩子與他人建立情感聯結的基礎。當這種需求得到滿足,孩子更易構建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為希望感的持久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比如:在遭遇學業挑戰時,更傾向于尋求幫助而非逃避或放棄,同時,會運用人際支持找到適應性策略,幫助自己在逆境中維持目標導向的行為。
研究發現,當孩子所處環境能夠滿足其自主、能力與關系需求時,他們會傾向于把外在要求變成內在動力,逐漸形成"我想、我要、我能行"等穩定信念,從而建立起高希望感。反之,如果長期得不到滿足,就會變得依賴外部獎勵,關注外在環境,聚集對未來的擔心、害怕、焦慮,缺乏信心。常常會產生“我不知道、我不會、我不行、我不要、我不想”等想法,形成“習得性無助”狀態。
幫助孩子建立希望感,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
(一)滿足孩子自主需要,點燃希望感。首先,要給予孩子有限選擇權。在與孩子互動時,家長常常會不自覺地用命令式口吻催促:“快點去寫作業!你必須這么做!”這類強硬的表達方式,容易引發孩子的抵觸情緒,孩子會不自覺通過磨蹭、拖延來對抗語言帶來的壓迫感。相比之下,提供“有限選擇權”更為有效,例如詢問孩子:“你是先寫作業,還是先做運動?”其次是給予孩子決策權。如:完成今天的學習任務需要花多少時間?你決定。用什么方式來鍛煉身體?你決定。最后,要帶領孩子定制目標??勺裱璖MART原則引導孩子制定目標,確保目標具體清晰、可量化、兼具挑戰性與可實現性,同時設定明確的時間期限,使其貼合現實。例如:可以帶領孩子制定“三個月完成一項技能學習”的目標。每個人都需要通過目標感確認自己的方向。神經科學研究顯示,當孩子自主設定目標時,大腦前額葉皮層活躍度提升30%,其決策和執行能力顯著增強,也表現出更自信。
(二)滿足孩子的能力需要,強化希望感的實現路徑。首先要重視過程性反饋,隨時隨地強調努力的過程而非結果。在和孩子溝通時,我們要多關注他們努力的過程。當孩子解出一道數學難題時,與其說“你真能干”,不如說“你通過畫圖輔助來解答的方法很有創意!”其次,幫助孩子重構挫折認知。比如:當孩子在生活中與朋友發生爭受挫,我們先安撫情緒,待情緒穩定后,引導孩子聚焦具體問題,理性分析,提取成功經驗,尋求外部支持,拓展解決問題的資源網絡,從而明白求助是合理且有效的策略。滿足孩子的能力需求,能讓孩子實現希望感的路徑更加清晰。
(三)滿足孩子的關系需要,穩固希望感的情感紐帶。首先做到每天15分鐘“無評價傾聽”。如:在接送孩子上下學的路上、用餐時,專注傾聽孩子分享校園生活,讓孩子充分表達情緒。當孩子傾訴時,我們可以用“嗯”“哦”“對”“這樣啊”“明白”“后來呢”等語句回應,承接孩子的情緒。在傾聽過程中做到不打斷、不評價,積極回應,給予正反饋。通過這樣的方式,幫助孩子在表達中探索自我與他人的關系,切實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情感支持。其次是建立“家庭情感賬戶”。每周安排一次家庭活動,比如一起做飯、一起運動,一起玩親子游戲,創造共同經歷,就如往“家庭情感賬戶”里存錢,存款越多,親子關系越親密,孩子的希望感也更穩固。最后,組建“希望感共同體”。鼓勵孩子與同學組建互助小組,互幫互助,共同進步;家長之間可組成聯盟小組,為孩子創造實踐機會,如:親子活動、志愿服務等。這既能滿足孩子的關系需求,也能讓他們獲得來自家庭、班級老師、同學的愛與支持,助力孩子穩固希望感。
希望感的建立并非單一維度的滿足,而是自主、能力、關系需要的動態平衡。家庭教育也不是一場孤獨的跋涉,而是全家共同參與的成長實驗。希望我們都能以滿足孩子自主、能力、關系需要為路徑,做孩子內心需要的“翻譯者”而非“指揮官”,助力孩子建立希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