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室里,一個一米八的大男生對我說:“老師,你能接受死亡嗎?我知道生老病死是自然現象,但是當有一天這件事落在自己最親的人身上時,還是不能接受,我媽媽病得很嚴重,她昨天給我發消息說,她快死了,讓我好好生活。”
我說:“想哭就哭吧......”
聽到我這句話,他便嚎啕大哭起來,由于情緒太過激烈,身體也跟著一起抽動起來。接下來的整個咨詢過程,他都在一邊大哭,一邊傾訴。而我只是靜靜地聽他說,聽他哭,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給他遞紙巾。咨詢結束后,他站起來,禮貌地說了一聲“謝謝你,老師。”看著他走出咨詢室的背影,似乎放松了許多。
在這位來訪者身上,我們不難看到哭對人類的療愈功能。
又有一次,和同事聊天的過程中,她說到:“現在的小孩真奇怪,有一天有個中學生跟我說他不能哭,哭是不好的,是懦弱的表現。”同樣,在咨詢室,我也不止一次都遇到過這樣的同學,他們總是面帶微笑地說著發生在自己身上那些痛苦的事情。他們會說:“每次我哭的時候,我的媽媽不僅不會安慰我,還會說嫌我煩,說哭沒用?!?/span>
那哭泣對我們每個人到底具有怎樣的影響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哭的“前世”與“今生”。
人從呱呱墜地那一刻,便用哭泣來表達對陌生世界的恐懼,那一刻,稚嫩的嬰兒能哭,大人也就安心了,因為這至少表示這個孩子發聲器官沒有問題。后來他餓了、尿了、困了、不舒服了都會通過哭來表達這些生理需求,一方面是因為他不能用言語來表達,另一方面也是他對自己身體狀態的一種自然反應。但不管是什么原因,那時候的他可從未想過哭是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后來他漸漸長大,在家里,當他感到難過、感到傷心的時候也會哭,但這時候媽媽會說:“這么大了還哭,羞不羞!”爸爸也會說:“閉嘴!有什么好哭的?哭又解決不了問題!讓別人看見笑話?!痹趯W校里,跟同學鬧矛盾了,他也會哭。這時候老師會說:“同學間鬧點矛盾是正常的,沒什么值得哭的,快把眼淚擦干?!?/span>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會把這些觀點內化,并用這些觀點來指導自己的行為。于是,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他就把哭和“懦弱”“膽小”“無能”等詞語聯系在一起,從那以后,他也就再也不會哭了。他在父母和老師的眼里成了一個勇敢,成熟的好孩子,每天臉上都掛著笑??墒侵挥兴约褐?,他并不開心,周圍的人和事都缺乏真實感,好像活在了別人期待的世界里,并且產生了一種無力掙脫的束縛感。
看到這里,你們是否覺得自己就是這樣的他,或者你身邊有很多個這樣的他。那么問題是:這樣一個面帶笑容,從不哭泣的人是不是就真的過得很好呢?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一個實驗。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心理學家威廉·佛萊從心理學和生物化學的角度,對流淚行為進行了比較全面的研究。他把流淚分成反射性流淚(如受到洋蔥刺激)和情感性流淚兩類。在5年時間里,佛萊用特制的小試管收集受試者的眼淚,對眼淚樣品進行分析測試。他發現,情感性流淚的淚水中含蛋白質較多,而反射性流淚的淚水中含蛋白質較少。在這些結構復雜的蛋白質中,有一種據測定可能是類似止痛劑的化學物質。根據這一結果,佛萊推測,流淚可能是一種排泄行為,能排除人體由于感情壓力所造成和積累起來的生化毒素,這些毒素如果不通過流淚排出,留在體內,將對健康不利。情感性流淚排泄毒素,使流淚者恢復心理和生理上的平衡,因而對健康有益。
現在想想,在遇到悲傷痛苦的事情時,一場毫無顧忌的哭泣是增加了你的負擔還是讓你如負重釋?我想答案一定是后者。當一個人面臨重大事故時,能哭出來反而代表了良好的預后,真正的暴風雨會降臨在那些無法用哭泣來表達絕望和無助的人身上。
所以,作為父母,你可以在孩子面前哭,哭完后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剛剛只是感到很難過,跟你無關,而且哭一場舒服多了,爸爸/媽媽知道接下來改怎么做了?!边@樣你就給了孩子一個良好的情緒示范。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孩子,哭是人之常情,在遇到不好的事情時,每個人都有權利哭。
那么,當孩子在你面前哭的時候,你又要怎么辦呢?不要著急知道原因,也不要武斷地給孩子貼上一個“懦弱”的標簽。默默陪伴孩子,感受他的情緒,如果孩子哭得比較激烈,你可以輕輕拍拍他的背,說:“哭吧,媽媽/爸爸陪著你?!贝尥昵榫w穩定后,他便會告訴你發生了什么事情。
說到這里,給大家分享一個故事。許多年前,在一個滑雪坡道上,小約翰哭了。他的叔叔走到小男孩身邊,摟著他的肩膀說:“肯尼迪家的人都不哭哦?!奔s翰抬頭看著他的叔叔,簡單地說了一句:“但是肯尼迪家的這個人可以哭的。”
希望每一個孩子都有小約翰這樣的洞察和智慧,更希望每一位家長都能看到哭泣的意義與價值,給孩子哭的權利,告訴他們:想哭就哭吧!我在這里陪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