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網
        法治文化研究會

        心向陽光,驅散“不干凈的東西”

        ———認知行為療法運用于初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輔導的個案輔導
        來源: 作者:季曉芹 羅山 袁潘 發布時間:2025-05-29 21:42:00

        摘要:一名初二學生因自我懷疑染上不干凈的東西誘發其不合理信念,進而出現害怕、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反應,伴隨惡心、食欲下降等身體癥狀,同伴關系不良,厭學等癥狀隨之出現。心理教師主要采用認知行為療法,輔以共情接納技術、正念與grounding(接地)技術幫助學生學會接納和耐受不良情緒,調整不合理信念,實現自我成長。

        關鍵詞:不合理信念;認知行為療法;正念和grounding技術

        一、個案概況

        小林,初二男生,個子中等,他與父母、妹妹一起生活。因妹妹在校時突然頭疼難忍,經多方醫院檢查無任何軀體疾病,父母因受傳統思想影響對鬼神一說深信不疑,故認為妹妹頭疼是因為染上“不干凈的東西”。不久,小林自述出現害冷、惡心、食欲下降等身體癥狀,醫院檢查無任何軀體疾病,也認為自己也染上“不干凈的東西”,恐懼、焦躁、害怕,同伴關系不良、出現厭學等狀況。

        家庭情況:父母工作繁忙,對子女的陪伴和照顧較少,妹妹上小學。近期因父母認為原居住房子里面有“不干凈的東西”,搬遷至當前居住房子。父母受傳統思想影響較深,聽信“大師”的話,在家里設置佛堂,燒香拜佛,祈求平安。

        班主任反映:9月份天氣炎熱,絕大部分學生穿短袖校服,小林穿長袖,將自己捂得非常嚴實。詢問小林表示自己很冷,還出現惡心、食欲下降等問題。由學校心理教師對其進行輔導和跟進。

        二、問題分析與評估

        生理原因:處于青春期的小林由于生理和心理發展的不平衡,情緒會有兩極化和波動性。

        個性心理原因:小林性格內向,內心非常矛盾,無人訴說。因接受過義務科學教育,對鬼神一說有自己的看法。又因父母和妹妹等諸多方面原因,產生了思想觀念上的沖突,內心非常掙扎矛盾;曾與好朋友傾訴,好朋友不理解且將此事作為笑話,小林因未得到朋友的理解和支持,內心十分孤獨、敏感,由此認為自己和別人不一樣,不愿與同學交流,同伴關系不良。

        環境因素:父母認為家里有“不干凈的東西”,小林和妹妹被鬼纏身,于是試圖通過拜求陰陽大師和燒香拜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母親多次灌輸“只有考上本科,你的生活才能穩定”的思想,然小林在學業上表現一般,且學習興趣不高,出現厭學情緒。

        由此上述信息與評估,確定輔導目標。

        近期目標:在生活和學習中適當運用正念技術放松身體;改變非理性認知,通過積極對話,緩解學習壓力,降低焦慮情緒。

        長遠目標:促進小林的自我成長,形成正確的自我觀念,提高有效緩解壓力和處理焦慮情緒的能力。

        三、輔導過程

        本案例主要采用認知行為療法,輔以共情接納技術、正念與grounding(接地)技術。該療法強調認知過程對人的情緒變化和行為動機的支配作用。它主張通過改變來訪者當前的認知模式,矯正人的不良情緒和行為。強調來訪者對自己問題癥結中的非理性觀念的深刻領悟,以此來重新認識和評價自我[1]

        (一)建立關系,共情與接納

        心理教師積極傾聽小林的敘述,以接納的態度包容小林,尊重小林及父母的價值觀,表示“懷疑是正常的,每個人對未知事物都有自己的理解方式”,秉持價值中立原則,關注學生的身體癥狀和情緒體驗,為小林宣泄心理困惑營造安全的環境。

        (二)運用認知行為療法,理性思考平衡情緒化認知

            小林自述:“不干凈的東西”在攻擊我,我現在記憶力下降,不愿意與其他同學一起玩耍,只想自己安靜的呆著。我母親總是告訴我“只有考上本科,才能生活穩定”,可是我并不愛好學習,我覺得很有壓力,請假了兩天,想到學校就恐懼、惡心、頭暈。

        心理老師利用控辯方證據技術,引導小林區分“想法”和“現實”,用理性思考平衡情緒化認知。心理老師引導小林梳理想法,“有哪些證據支持'你被不干凈的東西纏上'”、“有哪些證據反對這一點?”

        小林學習處于中下層,加上父母對其反復灌輸“不讀書就沒有好出路”等思想,在努力之后見不到顯著成效后,更是對自我產生懷疑。小林后續出現厭學等問題,心理老師借鑒認知療法技術,沖擊小林的不合理信念,從而幫助其構建新的行為理念。

            (三)運用正念和grounding(接地)技術,回到當下。

             心理老師引導小林在感受到被“不干凈的東西”纏身或焦慮、恐懼的時候,做正念呼吸訓練,觀察自己的恐懼想法而不被其淹沒,進而減少對“不干凈東西”的過度反應;然后通過身體掃描來感受因恐懼出現的害冷、惡心等反應,引導小林觀察身體不舒服的地方,不去控制只是觀察,減少對恐懼想法的對抗,降低情緒強度。

        心理老師通過grounding5-4-3-2-1技術,引導小林通過感官刺激來回到現實,打破被“不干凈東西”產生的過度聯想。

        四、輔導干預效果與反思

        (一)輔導效果

        從認知行為治療的視角來看,心理輔導的效果并不是讓癥狀“消失”,而是提高當事人情緒的耐受力,減少情緒的負面影響程度和范圍,松動其不合理的認知,提升心理靈活性[2]

        小林在七次輔導后,表示自己會在感受到恐懼焦慮的時候采用正念和grounding(接地)技術來調整,總體上也起到了很好的緩解作用,但有時難以堅持。心理老師對他主動進行自我調整的行為進行了肯定和鼓勵,并加以引導堅持做下去。小林對于鬼神一說,有自己的想法,但能較好的回歸正常的學校和生活。

        (二)輔導反思

        在心理輔導的過程中,往往會發現很多學生遇到的真正問題并不是他們看到的那一面,心理輔導就是要幫助學生撥開遮住問題根源的迷霧,引導學生通過自我分析發現問題的本質。心理輔導的一個重要原則是“助人自助”,輔導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引導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季曉芹 羅山 袁潘

        參考文獻:

        [1] 徐曉宇.認知領悟療法運用于初三學生學習自我設限行為的個案輔導[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418):55-57.

        [2] 楊月新.學校心理輔導中基于認知行為療法的個案概念化示例[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326):48-51.

         


        責任編輯:劉華

        新聞總署國登2012-F00075847號· 知識產權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連續出版物刊號 川KXO1-093 · 互聯網信息服務許可證 川B2-20191090 ·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川網文【2019】5415-440號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許可證 川字第00217號

        出版物許可證 新出發字第510105010299號 · 川文旅審函【2019】886號 · 川新廣審批準字【2017】335號 · 川法學文研批字【2015】012號 · 川法文批字【2019】009號 · 川新廣批函字【2016】30號

        國家商標局受理第23862702號 · 網絡安全資格認證第23955號 · 省法治文化研究會融媒體中心負責技術、維護和管理

        蜀ICP備18021130號-2 川公網安備 51010402001487號

        本網站(非新聞類)刊發信息不代表主辦單位和本網之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本網刪改·法律顧問:省法治文化研究會專家委(何艷律師)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會 四 川 法 制 網版權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cszw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電腦版 | 移動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许县| 新兴县| 错那县| 呼和浩特市| 仙桃市| 松江区| 京山县| 齐齐哈尔市| 五常市| 南江县| 保德县| 如东县| 孟州市| 翁源县| 荣昌县| 乐昌市| 郑州市| 绥宁县| 祁门县| 海门市| 酉阳| 乐山市| 乳山市| 绥滨县| 康保县| 台中县| 许昌市| 汤原县| 保亭| 南平市| 措美县| 娄烦县| 龙里县| 晋中市| 平舆县| 普兰县| 江阴市| 长兴县| 缙云县| 连平县| 理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