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網
        法治文化研究會

        逐光心暖,未來可期——基層檢察機關助力心理健康防護網構建的實踐探索

        來源: 作者:張正紅 發布時間:2025-06-09 12:20:26

        心理健康不僅是個人幸福的基礎,更是社會和諧發展的關鍵支撐。基層檢察院身處司法辦案一線,直面社會矛盾前沿,既是社會情緒的減壓閥,更是心理健康的守護者。本文從法理依據、實踐路徑及未來展望出發,剖析基層檢察機關如何發揮職能,助力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心理健康防護網。

        一、檢察機關參與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法治依據與職責使命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重視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體現黨中央對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的關切。《二十大報告輔導百問》闡釋: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是公共衛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重大的民生問題和突出的社會問題。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機關,參與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具有堅實法理依據和內在職責要求。最高檢指出“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為法治擔當”,要求基層檢察工作不僅要關注案件法律事實,更要關注案件背后當事人“人”的因素,特別是其心理狀態和情感需求。深入推進新時代“楓橋經驗”檢察實踐,最高檢第十檢察廳將社會心理服務常態化引入涉法涉訴信訪矛盾化解工作,生動體現“解法結”與“化心結”并重。理念的轉變,使得檢察工作從單純的法律問題處理者,延伸為社會矛盾的“緩沖器”和群眾心理的“撫慰者”。基層檢察工作直接面對人民群眾,司法辦案的每一個環節都可能觸及當事人的內心世界實現“案結事了人和”,讓人民群眾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能有效夯實社會和諧穩定的心理基礎。

        二、基層檢察機關構建心理健康防護網的實踐路徑

        一是守護正義,療愈創傷。通過法治剛性手段,嚴厲打擊侵害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的違法犯罪行為,維護社會秩序和個體安全感,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心理支撐。另一方面,積極運用心理疏導、矛盾化解、公開聽證等“柔性”手段辦案,關注受害者創傷修復、涉罪未成年人教育挽救,注重心理安撫和人文關懷,能有效修復受損社會關系,彌合心理裂痕。二是定分止爭,促進和諧。民事、行政案件往往涉及復雜的社會關系和個人情感。在處理婚姻家庭、鄰里糾紛、勞動爭議等引發的控告申訴案件中,基層檢察機關積極引入心理疏導機制,通過釋法說理與情感疏導相結合的方式,促進當事人達成和解,化解矛盾。在行政爭議實質性化解工作中,關注當事人在行政訴訟過程中的心理狀態,通過公開聽證、釋法說理等方式,引導其理性表達訴求,促進案結事了政和。三是傾聽心聲,化解心結。12309檢察服務中心是檢察機關聯系群眾、化解矛盾的重要窗口,許多信訪案件背后,往往隱藏著當事人的“心結”。最高檢第十檢察廳自2021年,將社會心理服務常態化引入涉法涉訴信訪矛盾化解工作,通過聘請專業心理咨詢師參與接訪、開展簡易聽證等方式,有效提升了矛盾化解質效。數據顯示,當年最高檢接待群眾來訪重復信訪數量同比下降12.2%,首次信訪“一次性”有效化解率超過70%

        實踐案例“木棉花開”的未成年人“護心”模式。攀枝花市東區檢察院在未成年人檢察工作中,高度重視心理健康服務。建設集詢問、心理疏導、法律援助等多功能于一體的“一站式”辦案區,組建由檢察干警和專業心理咨詢師構成的服務隊伍,并與社會專業機構建立合作。至今,已有數十名涉案未成年人在該辦案區接受心理疏導和援助,效果良好。“木棉花開”與婦聯、團委等共同構建社會支持體系,組建“未成年心理關懷中心”“家庭教育指導站”“關互幫教基地”10個,為涉案未成年人提供包括心理疏導、親子教育在內的全方位服務,實現對涉案未成年人心理疏導的全覆蓋,并制發多份包含具體心理溝通指導內容的“督促監護令”,有效改善部分家庭親子關系為涉案未成年人撐起了一把心理健康的“保護傘”。

        三、織密心理健康防護網的檢察智慧與未來展望

        一是完善陣地建設。優化12309檢察服務中心功能,設立獨立的心理咨詢室、情緒宣泄室、沙盤游戲室等,為當事人提供私密、舒適的心理疏導環境。二是強化隊伍建設。堅持“內培+外引”相結合。加強對檢察干警的心理學知識培訓,提升其在辦案中識別和初步應對心理問題的能力;同時,積極柔性引進專業的心理咨詢師、社會工作者等外部力量。三是推動多方聯動,深化“檢察+N”模式創新。加強與政法委、教體民政等部門溝通協作。以“檢察+網格化治理”“檢察+學校”等方式,將心理健康服務融入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增強與社區網格員聯動,建立心理風險隱患排查、信息共享、早期預警和快速響應機制。深化檢校合作,聯合心理老師,針對校園欺凌、網絡成癮、情緒管理等問題,開發系列課程,共同預防青少年心理問題和違法犯罪。

        在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基層檢察機關將法治的剛性力量與人文的柔性關懷相結合,積極投身于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實踐,在化解矛盾糾紛、修復社會關系、撫慰個體心靈方面展現了獨特價值。既是“法結”的解開,更是“心結”的融化,讓法治的陽光溫暖每一顆心靈,共筑平安和諧家園,助力法理情的有機統一。

        作者:張正紅 攀枝花市東區人民檢察院 


        責任編輯:劉華

        新聞總署國登2012-F00075847號· 知識產權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連續出版物刊號 川KXO1-093 · 互聯網信息服務許可證 川B2-20191090 ·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川網文【2019】5415-440號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許可證 川字第00217號

        出版物許可證 新出發字第510105010299號 · 川文旅審函【2019】886號 · 川新廣審批準字【2017】335號 · 川法學文研批字【2015】012號 · 川法文批字【2019】009號 · 川新廣批函字【2016】30號

        國家商標局受理第23862702號 · 網絡安全資格認證第23955號 · 省法治文化研究會融媒體中心負責技術、維護和管理

        蜀ICP備18021130號-2 川公網安備 51010402001487號

        本網站(非新聞類)刊發信息不代表主辦單位和本網之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本網刪改·法律顧問:省法治文化研究會專家委(何艷律師)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會 四 川 法 制 網版權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cszw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電腦版 | 移動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顺县| 镶黄旗| 融水| 喀什市| 平遥县| 三台县| 北辰区| 余江县| 开阳县| 宁陕县| 西宁市| 西乌| 崇阳县| 永昌县| 乌兰县| 右玉县| 阿拉善盟| 永康市| 历史| 博野县| 三明市| 凉城县| 万山特区| 仁怀市| 鄂托克旗| 叶城县| 永新县| 延长县| 吉安市| 通海县| 巴彦淖尔市| 峨眉山市| 阳谷县| 榆中县| 广丰县| 武隆县| 玉门市| 耿马| 恭城| 斗六市| 友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