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一場新冠肺炎引發的疫情在全球蔓延開來,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個國家都在接受著巨大的挑戰。我們國家以堅定的決心和有效的措施站起來面對疫情,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在全球貿易沖擊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中國可能是2020年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經濟體。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最為艱難的階段,我們既是在與“新冠”做斗爭,其實也是在與心理做斗爭。焦慮、恐慌、憤怒、抑郁……這些消極情緒一點一點地堆積,伴隨著無力感,消耗著人們的耐力和信心。經過近五個月的隔離生活,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以后,隨著各個城市的解封,大家才開始逐漸恢復了正常的生活及社會交往。在這期間,與這些負面情緒在做斗爭的,就是有著巨大能量的積極心理品質,這些心理品質帶給人們希望和勇氣,在這場“戰疫”中,用內心積極的力量,共同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
積極心理學認為積極的心理品質能夠成為戰勝心理疾病的有利武器。他們認為人類擁有積極的心理品質包括創造力、勇氣、仁慈與愛、寬容、感恩、希望等。清華大學社科學院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在疫情期間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國人幸福和品格測試。將2020年1月1日之后的品格優勢數據和2019年的數據進行對比后發現,疫情發生后,很多優勢與之前相比竟然有了明顯的提升。具體來說,共有十項優勢:寬恕、勇敢、自控力、誠實、公平、謙虛、好學、公民精神、希望和善良,上升幅度達到統計意義上的顯著水平。
在災難來臨之時,我們會感到焦慮、害怕、無助和恐慌,但災難并沒有讓我們完全失去動力與希望,它也激發了我們內心的堅持和勇氣,在彼此的合作中,共度時艱,有了未來與期待。
公民精神和自控力讓抗疫雖然艱難但卻眾志成城。隨著疫情的爆發,開始全國封城,在本應歡喜過年的時候,大家在家中隔離,隔著口罩,傳遞著對彼此的新年祝福。春節,一歲之首,是中國人最為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親朋好友在一起團圓聚會、娛樂狂歡的節日。但今年的春節因疫情的爆發,讓這一切計劃戛然而止。曾經以為全國隔離封城是一件不可能實現的事,但在中國人民的民族精神,公民意識、自控力的作用之下,將這個不可能變為可能。這種公民精神和自控力讓人們愿意主動配合,它有效地減少了因被動束縛而產生的消極情緒。
善良與責任感讓抗疫雖然危險卻也一往無前。面對疫情,恐懼是人的本能,而在面對著這種本能,還有一批批走在抗疫第一線的醫護人員等各行各業的工作者們,他們要克服這種本能,完成他們的工作使命。善良來自于仁慈與愛,善良讓人具有寬容和同理心,使人更能理解他人的處境與感受。責任感會讓人更加具有勇氣和果敢的品質,在面對困難與危險的時候,能夠挺身而出,在自己的崗位上,為抗疫添磚加瓦。
創造力和好學讓抗疫雖然在封閉卻也有收獲與成長。這個春節讓大家隔離在家的時間可能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外工作、學習的人來說,更是如此。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如何與人近距離地長時間相處,成為一個熱門話題。當我們長時間與人在一個空間相處時,很容易會感到焦慮,這種焦慮就會讓人產生攻擊性,進而導致矛盾的產生。而我們的創造力和好學,讓這個階段有了新的樂趣來源。盡自己的想象去滿足自己對于人際、出行、娛樂的需求,了解曾經自己不曾關注的內心,在苦中作樂、也在對疫情的關注中,學會堅強、勇氣和感恩。
環境總會對人的心理造成或多或少的影響,災難的來臨不在人們的期待中,進而產生的焦慮、恐懼、無助和煩躁都是我們在面對這些危險和未知情境的正常心理表現,這些負面情緒的產生我們并不需要拒絕它,自己本身所具有的積極心理品質會在這時,提供給我們一定的心理保護和治愈效果,讓我們常懷慈悲與希望,擁有寬容和勇氣,去追求知識和公平。(侯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