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地區留守兒童人數多,信息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與東中部差異較大。留守兒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要解決其存在的身心問題,對學校教育的質量和水平要求較高。但民族地區教育發展較為緩慢,難以滿足眾多留守兒童的需求,其存在的學習困難、自卑等問題難以解決,最后可能導致輟學。留守兒童輟學一方面不利于本人的成長與發展,另一方面也會影響留守兒童群體的發展。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疏導措施
一、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形成原因
(一)親情缺失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兒童階段基本都會對父母有明顯的依戀傾向,這種依戀作為幼兒成長過程中最早形成的人際關系,不僅直接關系著兒童對客觀世界的信任感,同時還會對其個人性格以及社會性行為產生直接影響,父母給予兒童的關愛越多,那么其對周邊事物的信任度就會越高,個人性格也會變得更加完善。但對于留守兒童來說,由于其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無法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給予其應有的關愛,因此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常常會感到孤獨、寂寞、無助,對身邊事物也往往缺乏最基本的信任,而在這種嚴重缺乏安全感的心理狀態下,留守兒童自然就會變得越來越焦慮,并逐漸形成心理問題[1]。
(二)教育偏差
在留守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學校教育的偏差同樣是其形成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由于留守兒童大多在小學就學,在學校師資力量薄弱、教育觀念相對落后的情況下,無論是班主任教師還是其他科任教師,基本都很少會關注學生情緒、情感變化,因此在學生受到負面情緒的影響后,往往得不到教師的關心與開導,即便少數教師能夠意識到這一問題,也不知道該采取怎樣的方法進行應對,無法有效緩解學生內心的焦慮,而隨著這種負面情緒的不斷積累,學生的心理問題也會逐漸形成。
(三)生活環境影響
相比于其他兒童,留守兒童的生活環境更為特殊,而各種細節生活環境差異影響的累積,則正是導致留守兒童易形成心理問題的又一主要原因。例如在隔代教育的情況下,如果祖輩過于“嘮叨”,往往很容易使留守兒童產生變得過于叛逆,并處于時刻與周圍人對立的焦慮狀態;而過早承擔家庭責任,則常常會使留守兒童過于早熟,并給其帶來較大的生活壓力,成為焦慮情緒的主要來源。
二、提高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的策略
(一)合理利用信息技術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諸多網絡溝通軟件已經進入千家萬戶,留守兒童可以隨時利用語音或視頻與父母進行溝通交流。為此,教師要鼓勵學生經常與父母溝通,匯報自己的學習生活和思想情況,了解父母的工作狀況等,拉近與父母之間的距離,緩解自己心中的思念之情。同時,教師也要加強與留守兒童父母的聯系,告訴他們應多關注孩子,給予孩子更多關心,還要及時反饋學生的在校情況,就學生的問題隨時與家長進行交流溝通[2]。一旦發現學生出現心理方面的困惑并需要家長的幫助時,教師就要及時與學生父母取得聯系,讓其關注孩子,及時與孩子溝通。學校與家長的共同努力,有利于解決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與困難,消除學生的心理困惑,避免負面情緒在學生內心積壓最終出現不良后果的現象。
(二)給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
留守兒童雖然能通過信息技術與父母交流,但父母畢竟不能總在身邊真實地陪伴,所以很多學生會缺乏一定的安全感,并伴隨著一定的孤獨感和迷茫感。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容易產生一定的自卑心理,并將自己的思想情感封閉起來,不愿意與他人交流、交往,更不愿意融入集體。說到底,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產生大部分是由于缺少愛和呵護。而教師既是學生思想道德發展的引路人,又是學生學習進步的引導者,更是學生生活的保護者。所以,教師要在學習、生活和思想情感等方面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注與關愛,多與學生談心,嘗試走“進”學生內心,了解學生的思想情感,打開學生的心結,讓學生明白父母外出務工是為了給家庭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要理解父母、感恩父母,幫助學生排解心中的孤獨感和迷茫感,解決學生心里的困惑。教師應該努力營造充滿愛的校園環境,加強對學生的愛護,營造同學之間相互關愛的友好氛圍,讓留守兒童感受到溫情,讓他們通過“愛”感知世界,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克服自卑、迷茫等心理。
(三)注重團體心理輔導
在留守兒童的諸多心理健康問題中,比較普遍的一個問題便是自卑心理。如果留守兒童不能克服自卑心理,就會影響到心理健康發展。而對于緩解和消除學生的自卑心理,團體心理輔導是一種比較有效的心理健康輔導方式。團體心理輔導是在團體情境下進行的一種心理輔導方式,它能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3]。因此,教師可以在班級中多組織一些團體心理輔導課程,引導學生在團體內打開心扉,進行人際交往互動,通過分析討論熱點問題等方式相互觀察、學習和體驗,更好地認識自我、探索自我,調整和改善自身與他人的關系。教師可以讓學生就相應的主題展開探討,分享自己的見解。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自信為主題,探討“你覺得自信重不重要?自信表現在哪些方面”,讓學生通過自身的事例加以分析,并與他人分享自己對自信的看法和認識。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通過疏理自身及他人的事例來發現問題,并逐漸學會正視問題,進而認識到自信心的重要性。
三、結語
兒童心理問題研究的最終目的在于幫助個體探索來自個人、家庭、社會的保護性因素,使逆境對個體發展的消極影響最小化,從而實現個體心理社會功能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同雪莉.留守兒童抗逆力生成機制及社工干預模式研究[J].學術研究,2019(3):62-64.
[2]趙燕.留守兒童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心理韌性的中介效應[J].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2020(10):42-44.
[3]楊鋮,苗英華,宋園園.江西省部分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彈性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6):22-25.
( 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