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對很多人來說可能還是一個陌生的名詞,在現代教育中,廣義地把公民教育理解為培育人們有效地參與國家和社會公共生活、培養明達公民的各種教育手段的綜合體,主要指在養成參與國家或社會公共生活一份子必要知識的公民學科。在不同時代和不同國家,公民教育具有不同的具體內涵。十七大報告中,中共首次在黨代會的政治報告中提出“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公民意識,形成公民精神,把自己當作一個公民,自愿承擔相應的社會義務,并且意識到對國家、民族所負有的責任和勇于承擔這一責任才能更好地構建和諧社會。
社會情感是人在社會中培養出來的與人交往并改善自身行為的情感意識。在社會生活中,社會情感能夠喚起人們的良好情緒,讓公眾了解組織,愿意用行動喚起公眾的熱情。高尚的社會情感也會使人們專心致志于某種目標,并為之努力。也能夠穩定情緒,統一行動方向、號召人們齊心協力度過難關。同時社會情感還是人際關系的紐帶,與人的信息交流,擁有飽滿的情緒、感情,更能發展處深刻、牢固的情感聯結。
20世紀末興起的積極心理學,將心理學的研究關注點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狀態方面,倡導心理學應當研究人所具有的種種美德、積極品質、積極能力和積極潛力等,心理學不僅要幫助那些處于逆境和困境中的人們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并得到良好的發展,更要幫助那些處于正常環境條件下的普通人學會怎么樣建立起高質量的社會生活和個人生活。在這里,我們從積極心理學視角下探討公民精神和社會情感在我們個人成長及和諧社會的構建中的重要價值。
積極心理學的價值取向,與“人文關懷”“公民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謀而合,在積極心理學理念下進行公明精神教育及社會情感教育,就是以將個體外顯和潛在的積極力量為出發點,以增強積極體驗為主要途徑,幫助和指導個體自己激活自己內在的潛力,強化個體自尊自信、尊重他人、愛護環境等公民精神及社會情感。健全的社會首先需要有身心健康的公民。
公民精神是一項重要的積極心理品質,它使我們在面對困難的時候能夠齊心協力、眾志成城,因為有著作為一國公民的責任與擔當。社會情感讓我們擁有在去積極改善人際關系、群眾氛圍的意愿與熱情。對人類懷有很深的認同、同情和愛,真誠地愿意幫助他人,面對矛盾也能夠表現出更多的寬容與理解。因此,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之下,培養公民精神、社會情感等積極心理品質,能夠幫助我們個體更好地自我成長、適應環境,也能夠幫助我們構建和諧社會、追求幸福生活。
(侯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