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知識經濟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廣泛的發展,智能時代已經來臨,在生產階段真正占據了領導地位的,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物質資本也并非勞動力,而是知識。在現代社會背景下,教育被看做是提高全民素質與發展的主要方法也是是打破層級的唯一通道,同樣負擔著個人身心成長、樹立正確三觀的重任。現代社會飛速發展傳統的基礎教育已經無法滿足社會飛速發展的基本需求,而為了培養高精尖人才的高等教育在此時凸顯了他的重要地位。潘懋元2000時指出高等教育同國民經濟發展規模和發展速度的不匹配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人民生活的質量和社會福利高等教育所承擔的使命,并不僅僅只是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而是為社會培養出具有較強專業知識較高綜合素質的創新型人才,從而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推動國家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奠定良好的可持續性發展基礎,為提高綜合國力以及國際競爭力形成有力的后盾。
中國自2000年開始實行基礎教育課改計劃,而后在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對教師團隊建設與改革提出重要意見與指導,總書記表示要徹底提高教師團隊教育素質與能力,并且要不斷落實與深化教育體制的全面改革。為了更好的提高教育質量中國自小學至各大高校全面開始對教師團隊能力的全面提升與素質整改,但與此同時對教師所帶來的壓力也是與日俱增。
但高校教師工作的特殊性和復雜性,決定了他們比普通教師具有更多的工作壓力。對于處于高等教育一線的教師來說,其職業跨度較長,具有較強的持續性,因此其工作的成效需要進行長時間的積累,同時工作壓力也會長期存在。單純的將工作壓力定義為負面情緒并不嚴謹,教師產生工作壓力在一定程度內是可以幫助教師提高工作積極性與個人成長速度,僅是在壓力值超出個體承受范圍后才會對教師的身心產生不良影響,
2005年的一項研究中通過對唐山市326名中學和大學教師的心理狀況進行研究分析,發現大中小學教師的心理狀況相較于非教師職業人群而言較差。而又一項的研究結果顯示高校教師的心理狀況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超過40%的高校教師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問題,隨機調查的教師中因高水平的工作壓力,總體身心健康不佳。七成以上的教師長期過勞而導致身心交瘁,無法再承受更高強度的工作壓力,約六成教師患上了軀體疾病或心理問題。過高過重的教師職業壓力會從生理,心理,行為三個層次對教師的心理情緒產生較為嚴重的消極影響。
美國的學者Beehr總結了以往的工作壓力有關研究后得出不良的工作壓力產生以下三個方面的消極個人后果:心理健康癥狀、生理健康狀況和行為癥狀。生理反應主要是指在高度工作壓力下所產生的身體上的不適,主要表現為新陳代謝紊亂,心率與呼吸頻率增加、疲勞、血壓升高、頭痛、缺乏食欲等癥狀心理反應包括認知和情緒反應,如注意力不集中、短期和長期記憶力減退、錯覺增加、思維混亂等行為反應主要體現在一般意義上的非正常行為,包括指向外部環境的過激行為如攻擊、破壞等和指向自身的不當行為如過量飲食、過度吸煙等物質濫用行為,以及一些工作中的行為表現,主要體現為請假、缺席、離職和事故等。這樣嚴重的受壓表現不僅對教師自身帶來危害,還為學生的人身健康帶來危害。所以說明心理不健康的教師會源源不斷地“制造”出心理健康水平低下,甚至有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的學生。另一方面有助于改善和提高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指導教師有效地應對課改中的心理應激,增強其心理健康水平。
根據以上問題提出兩方面建議。具體如下:
加強高校對教師的關注度
學校作為教師長時間工作的場所,為了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與保護教師的身心健康應承擔一定責任與提供一些必要條件。現中國各高校組建心理教研室教授學生心理健康相關知識的同時也應為教師提供一定相關服務,例如舉辦心理培訓課程再讓更多教師了解關于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的同時也能擁有一定處理心理問題相關的手段與措施。從自我發展著手建立合理的理念與目標進而更良好的提高心理健康。另外在開設相關課程前可對高校教師進行心理普查,針對心理問題嚴重的教師進行一對一的約談,這樣能更準確的了解高校教師的心理情況,也能更高效的減輕高校教師負面情緒與身心問題。
在提高教師心理韌性與普及心理健康相關知識與技術的同時學校也可以減少一些不必要的工作,從而降低教師的工作壓力從兩方面著手能更快速的解決目前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營造一個氣氛良好的工作環境進而提高工作效率,促進教師之間的人際交往。
提高高校教師對心理健康的重視
根據本研究結果顯示,心理健康問題不一定只表現在認知與情緒方面,心理健康問題也可以導致軀體化的出現,例如身體疼痛、呼吸困難、軟弱無力等。所以從教師個人方面提高對心理健康的重視也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教師應對自我能力有相應的認知,做好個人生涯規劃,了解個人的優勢劣勢與教學風格,從而根據課改需求進行整改,不要對自身施加太多壓力。另外根據研究發現更多的教師感覺到工作壓力是源于工作負荷量大,所以盡量保持自身每日工作時間在8-10小時之間,從而改善工作負荷量來緩解自身心理健康問題。
就目前而言對教師心理健康關注較少,更多的是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的關注,但是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也可能作用于學生。并且特定背景的相關心理研究同樣較少,所以在重視學生心理健康的同時也應該重視教師的心理健康,這樣才能構建出健康和諧的文明校園。
(葉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