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網
        法治文化研究會

        用愛關心留守兒童,不再與孤單相伴

        來源: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彭溪鎮中心小學 作者:鄒琳 發布時間:2021-10-29 08:15:11

        農村家庭為了改變現狀,背上行囊遠赴他鄉務工,希望孩子可以擁有更好的未來。大多數把孩子留給爺爺奶奶帶,孩子經常見不到自己的父母,成為了留守兒童。據調查留守兒童中大部分兒童樂觀,堅強、積極向上,能夠面對生活中存在的困難,父母的遠去讓孩子擁有了這個原本不該有的獨立,在應該任性撒嬌的年紀卻要擔負照顧家庭的重任。一部分兒童性格內向,不善言談,不善交流,情感自閉,心理素質較差,如不及時引導則會走進誤區。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人為爺爺奶奶,對孩子心理問題,學業問題,健康成長教育認識不到位,教育方法匱乏、教育理念落后,致使孩子在學習、生活中表現懶散、怠慢,逐漸對學習失去認識,最終成為社會落后群體。少年強則國強,高度重視留守兒童的全面成長和權益,幫助留守兒童健康快樂地成長,有助于未來社會的和諧。

        一、學校用愛澆筑學習環境 

        孩子是整個國家,整個民族的希望。家長外出務工,孩子基本有一半的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學校不是一味教導孩子理論知識,更要給予孩子多點關愛,營造一個充滿愛意的學習環境,不僅有利于孩子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更是賦予學生走出農村,擁有美好未來的力量。教師和孩子朝夕相處,了解孩子比家長更多,教師是他們可以信賴的良師益友,教師要勇于擔當起對留守兒童的監護責任。首先,教師要在衣食起居上關心孩子,多點關愛彌補家庭缺失的部分。另一方面教師也要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要學會照顧自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在生活上多加引導,孩子感受到關愛,就不會認為自己很缺愛,在一定程度上填補父母不在家的空缺,孩子獨立成長對家長的依賴程度就在慢慢減少。每當父母回家看到孩子可以將自己的生活照顧得很好,在外務工也就更放心了。其次,就學習而言,我們應該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師應該教育對待學習迎難而上,建立無止境的學習意識,培養他們與他人合作的能力。第三,教他們如何管理自己,控制自己,保護自己,如何與他人相處。磨練自己的意志,增強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還要注意發現自己獨特的品質,發現每一個孩子的長處,增強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學校從擔負更多責任的角度出發,盡力給學生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愛心與責任和擔當讓學校需要更多關愛留守兒童。

        二、家庭是孩子愛的港灣

        大部分留守兒童隨爺爺奶奶或親戚居住,他們對孩子缺乏像父母般的關愛,只是覺得負責好孩子的生活就可以了,至于孩子的教育是學校的事,而孩子的心理狀態、思想品德這些都疏于管教。家長應該注意這一問題,重視對孩子的關愛,或者轉變務工方式,多給孩子一些相處的時間。在外務工時也要多和孩子、教師以及監護人保持密切聯系。掌握孩子成長心理變化,在滿足孩子物資需求的同時也要滿足孩子的精神需求,給予孩子豐富的精神世界,賦予孩子面對世界的勇氣。留守兒童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愛,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最怕出現心理偏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應當意識到家庭關愛對子女的健康成長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依托發達的互聯網,家長可以定期跟孩子聯系,以解相思之愁;就算沒有天天陪伴在孩子身邊,也要多和孩子溝通,多聊聊孩子在家里的情況,和孩子敞開心扉,關心孩子的一切,在愛意中長大的孩子很少出現心理偏差。此外,多抽空回家看望老人和孩子,節假日回家陪伴孩子,一定會令孩子欣喜若狂。家長常回家與孩子相處,用愛意滋潤孩子的心田。家長也要多和學校保持聯系,關注孩子在校的學習狀態,與人交往的行為等等,若是發現任何不對勁的地方也可以及時糾正。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結合,更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事實證明經常與老師聯系的家長,他們孩子的品行大都良好,學習比較刻苦。總之,家長要履行好監護職責,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有力保障。

        三、社會關愛是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關鍵

        對于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不僅需要家庭、學校的教育,也需要政府扶持和社會援助,也應獲取到社會的共同關注。大多數家庭外出務工也是迫于無奈,尋求不到更好的就業途徑,為了全家的美好生活,不得不背上行囊遠走他鄉。外出打拼留下孩子,對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而言是最痛苦的,在青少年時期正是需要家長關懷的階段,卻要寄宿要學會自己照顧自己。孩子內心本就處于脆弱的階段。政府加強政策調整,落實就近務工政策,增設就業崗位,落實大量留守兒童家庭進行本地就業,減少骨肉分離。加強政策調控,增加本地就業崗位數量,通過出臺新政策,鼓勵和引導留守兒童家長盡可能就近工作,減少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加強農村教師教學隊伍建設,自覺加強政策上的引導,保證這一群體在社會上不受歧視、偏見等的影響,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為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和文化氛圍,同時聯系公益組織、民間團體、企事業單位等積極參與到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中,大學生和志愿者到農村推廣教育,關注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綜合上述,只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努力,各盡其責,形成合力,留守兒童問題是可以妥善解決的,但在關愛留守兒童的同時,我們也要保護他們的自尊不受傷害。我們不應該讓他們覺得對他們的關心是慈善和憐憫,也不應該讓他們認為每個人都關心他們是理所當然的。從學校、家長和社會三方面出發,通力合作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共同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在發現孩子有一點點心理問題的苗頭時,就要立即制止。大多數青少年的心理問題來自于家庭的關注度不夠,缺乏父母的關愛,孩子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就做出極端的事。或者父母對孩子疏于管教,孩子任意妄為,以自我為中心,難以把握好建立自尊、自信的度,反面走向極端。不論是家庭、學校還是社會都應當給予孩子更多關愛,許孩子一個美好的未來。而當前這些不良現象正在得以改善,整個大環境下,社會團體、組織、愛心人士都在為孩子提供更美好的成長環境。整個社會也是很關注孩子的成長,在街頭看見穿校服的學生,很多人大概率都會很羨慕這樣青蔥的歲月,正如每年高考時,不論哪個年齡段都在關注著,這是在關注著整個國家的未來。孩子們是民族的希望,留守兒童的成長就是國之大事,全社會的關注必定能給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成長帶來好的轉機,讓留守兒童在陽光成長,不再出現心理問題。(鄒琳

         

         


        責任編輯:劉華

        新聞總署國登2012-F00075847號· 知識產權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連續出版物刊號 川KXO1-093 · 互聯網信息服務許可證 川B2-20191090 ·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川網文【2019】5415-440號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許可證 川字第00217號

        出版物許可證 新出發字第510105010299號 · 川文旅審函【2019】886號 · 川新廣審批準字【2017】335號 · 川法學文研批字【2015】012號 · 川法文批字【2019】009號 · 川新廣批函字【2016】30號

        國家商標局受理第23862702號 · 網絡安全資格認證第23955號 · 省法治文化研究會融媒體中心負責技術、維護和管理

        蜀ICP備18021130號-2 川公網安備 51010402001487號

        本網站(非新聞類)刊發信息不代表主辦單位和本網之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本網刪改·法律顧問:省法治文化研究會專家委(何艷律師)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會 四 川 法 制 網版權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cszw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電腦版 | 移動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泉县| 盐城市| 内黄县| 云林县| 买车| 阿坝| 胶南市| 昌吉市| 梁山县| 舟曲县| 馆陶县| 宜兴市| 陆川县| 长武县| 伽师县| 榆中县| 永和县| 河西区| 邯郸县| 台中县| 民和| 桃园市| 巧家县| 海南省| 浮梁县| 航空| 腾冲县| 湖南省| 伊春市| 高台县| 惠东县| 法库县| 洪雅县| 侯马市| 武清区| 岑巩县| 栖霞市| 酉阳| 枣强县| 龙口市| 石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