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網
        法治文化研究會

        關于“楓橋經驗”防范化解矛盾糾紛 的思考

        來源:仁壽縣公安局 作者:李繞堯 發布時間:2021-11-02 18:11:38

        【摘要】當前,隨著改革的深化、社會的轉型、經濟的發展,各種社會矛盾呈不斷上升趨勢,民間糾紛的數量隨之增長,公安機關承擔矛盾糾紛調解的任務也日趨繁重,如何利用“楓橋經驗”做好社會矛盾化解工作,是當前公安機關必須重視和落實的重大課題“楓橋經驗”是黨領導人民創造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社會治理方案,本文結合基層派出所實際情況,就利用 “楓橋經驗”防范化解社會矛盾糾紛談幾點思考。  

        【關鍵詞】公安機關 楓橋經驗 矛盾糾紛   

        一、 當前基層派出所轄區社會矛盾糾紛現狀。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改革進程的加快,城鎮化建設力度的加大,天府大道占地、垃圾場附近居民持續投訴及地產開發等重大項目、重點工程建設的推進,誘發矛盾糾紛的潛在因素隨之逐漸增多,各類矛盾糾紛隨之產生并逐年增快。年來掌握的資料數據中分析,目前呈現的矛盾糾紛新變化和特點主要集中以下四個方面。  

        (一)矛盾糾紛類型多樣。征地拆遷、社會保障、城鎮建設、勞資糾紛等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且往往是幾種類型的矛盾糾紛交織在一起,矛盾糾紛類型多樣化,矛盾糾紛總量也呈上升趨勢。  

        (二)矛盾糾紛成份復雜。過去,社會矛盾糾紛主體成份比較單一,多為公民之間、鄰里之間的糾紛,現如今已經拓展到社會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各個領域。在矛盾糾紛產生的當事人中,有工人、農民、拆遷戶、下崗職工、被辭民師、退伍軍人等。既有殘疾人員、孤寡老人、喪勞動力者等社會弱勢群體,也有一些分流職員等群體。  

        (三)矛盾糾紛表現激烈。因矛盾糾紛與當事人有著直接利害關系,而部分矛盾糾紛關系到不同社會群體的利益,導致多方矛盾交織雜燴,形成了不同層面利益群體。一些群眾受“法不責眾”心理的暗示,矛盾糾紛一旦出現,當事人往往不惜以聚眾鬧事等非法方式向政府施壓,抱著“小鬧小解決,大鬧大解決,不鬧不解決”的思想,動輒以阻止施工、群體信訪等極端方式,對抗性比較強烈。  

        (四)矛盾糾紛參與多。部分群眾抱著“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的心態,以“和諧社會建設”為借口,認為人越多越有理、問題就越容易解決,發生矛盾糾紛時,往往召集親朋好友一起參與,以提高自身的籌碼。而多數矛盾核心是經濟利益之爭,在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表現出來的各種矛盾,往往是不同利益主體、不同利益訴求引起的利益矛盾。  

        二、矛盾糾紛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村民法治觀念弱。一些村民法治觀念淡薄,發生爭水、爭地、爭承包權等矛盾后,不能自覺運用法律武器,不是靠公力救濟,而是靠私力救濟,輕則罵、重則打,個別甚至急則殺,有的僅為小孩吵架、家畜、田邊地角等方面小事,斤斤計較,引起鄰里不和。特別是近些年國家對農村土地扶持政策的加大,加之農村土地確權工作的開展,因土地權屬產生的糾紛隨之不斷增加。  

        (二)部分群眾心理失衡。隨著時代發展變化,少數人思想觀念跟不上形式發展變化,一些經濟利益的摩擦、思想觀念的碰撞不可避免地出現,加之一些改革措施不配套、不完善,使得部分群眾心理失衡,易產生對立情緒。  

        (三)宣傳解釋工作滯后。農村地區法律法規的宣傳大多流于形式,重痕跡,輕實效,沒能及時傳達到位,在遇到問題時解釋工作又不到位,沒有深入到群眾的心里,難以形成共鳴,這必然導致個別農民在解決問題時無法理性地支配自己的情緒,不能選擇正確的方式運用合法的手段主張權益、平息紛爭。  

        (四)調處措施力度不夠。有的問題一開始爭議并不大,但由于沒有及時化解和平息,爭議雙方怨氣不斷累加,最后釀成重大分歧;有的矛盾化解并不徹底,沒有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一味地停留在表象,其處理猶如揚湯止沸,稍假以時日問題再度暴發;有的矛盾處理時存在畏難情緒,怕得罪人,遇到問題時出現一定程度上的妥協和讓步,以至于在糾紛的處理上未正確平衡各方利益,權益的關注有失公允,從而導致問題的進一步復雜和升級。  

        三、“楓橋經驗”防范化解矛盾糾紛的對策建議  

        (一)常態化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緊緊依靠黨委政府,堅持預防走在排查前、排查走在調解前、調解走在激化前的原則,注重網上與網下、面上排查與情報搜集相結合,對矛盾糾紛多發高發的區域組織民警深入以“六進六邊”工作為載體,開展滾動排查,密切關注社情民意走向,全面掌握重點群體動向,深入研判不穩定因素,及時發現各類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和不穩定隱患,做到“矛盾發現的了、糾紛排查的出、問題掌握的住”。建立“矛盾糾紛”溯源倒查和責任倒糾制度,對矛盾糾紛“失查漏排”的責任人進行責任追究。  

        (二)切實抓好矛盾糾紛源頭治理。建立健全風險評估機制,深入研究可能影響本地區社會穩定、可能引發個人極端暴力犯罪的突出矛盾問題,及時報告黨委政府,提請有關部門強化源頭治理,切實落實“三到位一處理”(三到位是指訴求合理的解決到位、訴求無理的思想教育到位、生活困難的幫扶救助到位;一處理:行為違法的依法處理)的總要求,緊緊依托有關部門和社區基層組織,按照“排查一把抓、化解再分家”的理念,對排查出的矛盾糾紛進行深入研究、分類梳理,在黨委政府的領導下,會同有關部門,建立矛盾糾紛源頭治理會商機制,嚴格落實“首處負責”制,第一時間做好疏導化解和教育穩控工作,最大限度把不穩定苗頭和事端化解在萌芽狀態和事發之前。  

        (三)多元化矛盾糾紛解工作格局。積極參與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糾紛,建立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仲裁調解等專業調解為主體,行業調解和民間調解為補充,行政復議、訴訟有機銜接的多元調處化解體系。推動落實行政調解、人民調解、司法調解“三調聯動”機制,積極推廣在派出所設立調解室、開展“警民聯調”等工作經驗,聘請退休干部、退休民警、老教師等經驗豐富人員擔任調解員的做法,增強矛盾糾紛調處工作的實效性。鼓勵建立街道(社區)矛盾糾紛調解中心、醫患調解中心、交通事故調解中心、婚戀家庭問題調解中心、工傷事故調解中心等民間調解組織,構建矛盾糾紛調處化解多元途徑。創新網上調解,搭建網絡調解平臺,依托微信、QQ等工具隨時隨地調解,降低調解成本,提高調解效率。  

        (四)規范化駐所人民調解室(人民調解委員會)建設。加快推進駐所人民調解室(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規范化建設,對駐所調解室進行規范,努力做到駐所調解室標牌、印章、標識、程序、制度、文書“六統一”,健全矛盾糾紛情況反饋、排查報告、重大疑難糾紛報告、聯席會議等工作制度。同時還要會同司法所積極開展人民調解員的培訓和考核,加強日常監督管理,細化聯動調處工作從移送到辦結整個過程的標準操作流程,提高駐所人民調解員化解矛盾糾紛的能力和規范化管理水平。  

        (五)努力營造良好的宣傳氛圍。借力新媒體優勢,并充分發揮公安自媒體作用,運用多種手段和方式,廣泛宣傳解讀新時代“楓橋經驗”精神實質和實踐要求,教育廣大公安民警不斷提高化解矛盾糾紛能力,積極推進調解文化建設,引導群眾理性表達訴求、依法化解糾紛,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化解矛盾問題靠法的良好法制環境,提高社會公眾對多元化解工作的知曉率和參與度。積極樹立推廣先進典型經驗。以河北派出所“戴鵬群眾工作法”“周大姐調解室”等為樣板,積極推動“楓橋”經驗落地生根。仁壽縣公安局 李繞堯

         

         


        責任編輯:劉華

        新聞總署國登2012-F00075847號· 知識產權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連續出版物刊號 川KXO1-093 · 互聯網信息服務許可證 川B2-20191090 ·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川網文【2019】5415-440號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許可證 川字第00217號

        出版物許可證 新出發字第510105010299號 · 川文旅審函【2019】886號 · 川新廣審批準字【2017】335號 · 川法學文研批字【2015】012號 · 川法文批字【2019】009號 · 川新廣批函字【2016】30號

        國家商標局受理第23862702號 · 網絡安全資格認證第23955號 · 省法治文化研究會融媒體中心負責技術、維護和管理

        蜀ICP備18021130號-2 川公網安備 51010402001487號

        本網站(非新聞類)刊發信息不代表主辦單位和本網之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本網刪改·法律顧問:省法治文化研究會專家委(何艷律師)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會 四 川 法 制 網版權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cszw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電腦版 | 移動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咸丰县| 昔阳县| 新密市| 西乌珠穆沁旗| 宣威市| 垦利县| 华坪县| 三明市| 潼关县| 滦平县| 武义县| 垦利县| 永兴县| 商洛市| 平安县| 科尔| 沧源| 大宁县| 香河县| 海晏县| 凤冈县| 临邑县| 慈溪市| 尉氏县| 辉南县| 沾益县| 瑞昌市| 竹北市| 寿光市| 和政县| 霞浦县| 墨玉县| 正阳县| 运城市| 鹤山市| 兴仁县| 喀喇| 宣化县| 泰来县| 定南县| 天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