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欲望是有慣性的。胡澹淹在《解人頤》中有一首打油詩云:“終日奔忙為了饑,才得飽食又思衣。身著綾羅和綢緞,堂前缺少美貌妻。娶下三妻和四妾,又怕無官受人欺。四品三品嫌官小,又想南面做皇帝。一朝登上金鑾殿,卻慕神仙下象棋。洞賓與他把棋下,更問哪有上天梯?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九天還嫌低!”由此可見,人生欲望的慣性是個無底洞,深又長;是芝麻開花,節節高;是蛇吞象,無止境。
正常、合理的欲望,有利于學習、工作、生活,是不可缺少的一種人生動力。如果把欲望付于慣性,使之無限膨脹,失去理智,變得貪得無厭,讓欲望纏心、燒心、鬧心,就會因欲望過多、過盛、過度而自毀前程、自取滅亡。歷史和現實中這樣的教訓比比皆是。為什么一些領導干部上馬落馬,由高官成為“階下囚”?追根尋源,就在于沒有控制住欲望慣性的“閘門”。由此觀之,欲望的慣性危害是不可忽視、低估的。遏制欲望的慣性,防止腐敗的擴張、發展、泛濫,就顯得重要、必要了。筆者認為,保持“三心”,才能遏止“欲望慣性”。
保持自靜之心,這是制止欲望慣性的理智功能。《大學》告誡人們,“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為什么自靜的結果能達到“得”的目的?這是靜以養身的效能。自靜猶如“吸塵器”、“過濾網”,可以清心養氣,可以陶冶情操。領導干部只有自靜其身,才能自凈其心,得到心理上的純潔、純真,才能清醒地認識和把握自己,不至于沉迷于各種欲望之中而難以自拔。
保持自足之心,這是制止欲望慣性的心理功能。老子曰:“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自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欲望慣性的生成、滋生,以及愈演愈烈,就在于心理上的不自足。在這個問題上,古往今來,多少貪夫殉財,都是由貪得無厭,不自足、不滿足、不知止,而栽進罪惡泥潭里。人,有了自足心理、自足情操、自足意念、自足行為,就會自覺地、主動地、經常地、持久地控制欲望無限度的增生、擴張,并能消除甚至根除欲望慣性的發展。只有通過思想上的修養、品德上的養成、素質上的提高,才能達到自足之心、自足之行、自足之品的境地,防止欲望慣性的下滑。
保持寡欲之心,這是制止欲望慣性防止誘惑的功能。莊子說:“以富為是者,不能讓祿;以顯為是者,不能讓名;親權者,不能與人柄。操之則栗,舍之則悲,而一無所監,以門規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就是說,人有了欲望下滑的慣性支配行動,就難以控制住欲望肆虐的膨脹。由此看來,保持寡欲之心,這是制止欲望之上策、之根本。誘惑的魔力,利用的是人的欲望。一切外界的誘惑都是通過人的欲望而起作用的。一切過度的欲望,來源于人性的貪婪,源于私欲的擴張,源于財色的誘惑。作為領導干部,頂住誘惑不僅是一種清醒,又是一種智慧。
所以,我們面對囊中羞澀要昂首做人,面對物欲誘惑要等閑視之,面對各種陷阱不越雷池半步,靠骨氣挺起脊梁,靠志氣實現理想,靠勇氣增添力量,靠才氣書寫華章,靠正氣樹立形象,靠朝氣迎接希望,做到驚濤拍岸,我自巋然,無論晴雨,終身向陽。這樣,欲望慣性就下滑不動、下滑不了。
(周虹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