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聚焦城鄉邊緣區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提出了構建“協會+三位一體”心育體系。該體系融合心理協會的專業資源與家庭、學校、社區的協同作用,旨在為中小學生提供全面的心理關懷與教育。通過建立多維度支持網絡、提供專業心理支持和培訓,提升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其健康成長。研究強調跨領域合作的重要性,并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創新路徑。
關鍵詞:城鄉邊緣區;心理健康;心育體系;協會;三位一體
城鎮化進程推動了中國城市規模的擴大和公共服務的改善,僅2012至2021年間城鎮化率從51.3%增長到64.7%。[1]這一進程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城鄉一體化產生了積極影響,但也帶來了城鄉邊緣區的形成。這些區域主要居住著失地農民、新興產業工人和購房租房者等群體,他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過程中,常常面臨教育資源短缺、社區文化不足、家庭教育技能滯后等問題。這些問題對其子女的文化沖突、身份認同和階層跨越造成了心理壓力,進而影響到他們的學習、生活和人格發展。為應對這些挑戰,本文提出了構建“城鄉邊緣區‘協會+三位一體’心育體系”,以期為這些中小學生提供全面、系統的心理健康支持和教育。
一、理論依據及研究現狀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指出,人的心理發展與其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密切相關。該理論強調,個體在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會面臨特定的心理和社會挑戰,而有效地應對這些挑戰對于促進心理健康和實現自我至關重要。[2]中小學生正處于童年期和青少年期,這兩個階段是勤奮與自卑、自我認同與角色混亂的沖突期,在此期間孩子努力追求成就和自我效能感,試圖建立穩定的自我認同。如果這些需求得不到滿足,可能會導致自卑感或角色混亂,進而對他們的整個人生產生負面影響。
“家校社”合作育人方式是一種強調家庭、學校和社區三方共同履行學生發展使命的合作教育方式,是當今不少發達國家和地區教育變革的重大課題。美國、法國、意大利、加拿大、芬蘭等國把“家校社”三角協同關系視為本國教育變革的重點課題,國際社會相關研究也證明,高效整合三方資源并加以合理利用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能起到促進作用[3]。國內有“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體系路徑研究”[4]、“中小學家校社‘三位一體’協同育人的現狀分析與優化建議”[5]、“構建全時空、全方位、全主體的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體系”[6]等。盡管國內已有一些關于家校社協同育人的研究,但以心理協會為主導,尋找和利用優勢資源的研究尚屬空白。
二、“協會+三位一體”心育模型
為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在此基礎上,“十四五”規劃進一步強調了完善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重要性。在新時代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建立政府主導、家庭盡責、學校支持、社會參與的“三位一體”協同育人體系,旨在摒棄傳統的封閉和缺乏活力的教育模式,促進家校社的深度融合,這已成為教育體制改革的關鍵舉措。
此外,2023年教育部聯合十七部委發布了《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并將每年5月設為“全國學生心理健康宣傳教育月”。該計劃的目的在于通過強化師資培訓、提升家長和社會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認識、利用專業資源等措施,有效解決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并逐步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注和參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圍,從而更有效地預防和解決學生健康成長中的問題。
如圖1所示“協會+三位一體”心育體系是以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為目標,整合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面力量,共同推動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心理協會作為組織和協調者,發揮著關鍵作用。
1. 聚焦專業技能和組織協調:心理協會由高校心理專家、科研人員、專業教師、心理咨詢師、社會工作者等組成,具有專業性和資源整合能力。協會在政府的主導下,協調家庭、學校、社區參與,開展宣傳教育、政策倡導、問題研究、適時干預、服務網絡及合作平臺建構等活動。
2. 聚焦學生健康和能力技能:協會建立預警和監測機制,定期開展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篩查,及時發現和干預心理問題。同時,提供心理咨詢、康復服務,為中小學生提供專業的心理支持和幫助。
3. 聚焦多方協同和功能互助:協會組織專家開展線上線下心理知識及能力技能培訓,提升家長、教師和社會工作者的輔導能力,使他們更好地更理解和關注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家庭、學校和社區在“協會+三位一體”心育體系中也各自發揮功能。家庭是學生成長的港灣,家長的態度和行為對其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響。學校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教師的教育方式和態度對學生的心理發展起到關鍵作用。社會為學生成長提供了外部環境。通過構建和實施這一心育體系,可以更好地關注和促進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提供有力保障。
三、“協會+三位一體”功能實現
(一)體系目標
構建具有可持續性和影響力的心育體系,是保障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基礎和終極目標,借助心理協會的優勢資源,有效賦能家庭、社區、學校及學生,進而實現體系的功能價值。
1.“三位一體”模式:通過整合家庭、學校和社區資源,形成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支持網絡,“如圖2所示”中小學生猶如朵朵含苞待放的花蕾,他們要實現華麗轉身,支撐他們的“枝干”必須適時輸送足夠的生理及心理營養,而城鄉邊緣區的家庭、學校、社區這些“綠葉”自身的“光合作用”弱,不能適時向花蕾輸送充足的心理營養,為此,教育需要借助心理協會適時向“枝干”注入額外的營養液,以確保這些花蕾能夠得到充分的滋養,從而實現茁壯成長,綻放出美麗的青春。
2.專業心理支持:心理協會能借助科研院所和高校專家的資源,對新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并為家長、學校、社區提供專業培訓。協會一般擁有一支經驗豐富、專業多樣的心理咨詢師和社會工作者團隊,滿足多層面的需求,確保工作的持續性。
3.提升心理教育能力:心理協會不僅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參與心理評估和干預,還致力于提升家長、教師和社區工作者的心理教育能力。通過定期舉辦心理健康促進活動,幫助相關人員更好地識別和應對學生的心理問題。
(二)實施步驟
以心理協會為主導的“協會+三位一體”心育體系實施策略,是指心理協會在構建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協同育人的中小學生心理關愛體系中發揮主導作用,推動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實施。
1.建立多方協作機制:心理協會作為主導,建立與學校、家庭和社會各方的協作機制,制定周密的服務計劃,確保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致性和連續性。
2.提供專業支持和培訓。心理協會通過各種形式,時提供專業的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培訓,提升教師、家長和社會工作者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能力。
3.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心理協會聯合學校、家庭和社會,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如講座、工作坊、小組輔導等,增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和自我調適能力。
4.建立心理健康監測和干預體系:心理協會協助學校建立心理健康監測體系,及時發現和干預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5.促進信息共享和資源整合:心理協會作為平臺,促進學校、家庭和社會之間的信息共享和資源整合,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6.推動政策和環境改善:心理協會通過研究和倡導,推動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改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環境。
(三)風險控制
為了確保項目的可持續性和有效性,心理協會為主導的“協會+三位一體”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實現資金與資源多元化:確保項目資金來源的多樣化,以應對資金不足對項目規模和服務質量的影響,合理分配和利用資源,保證項目的長期運行。
2.跟進專業人才建設: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是提供高質量服務的基礎,通過培訓和合作加強專業心理健康服務隊伍建設,提升項目專業水平。
3.提高社會認知與參與:社會對心理健康問題的正確認識和積極參與對項目的成功至關重要,為此要加強宣傳和教育,提高家長和學生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認識,增加項目的社會認知度和參與度。
4.完善綜合支持系統:包括文化和語言適應、隱私與安全保障、政策與法規支持以及協調與溝通機制。這些支持系統是確保項目順利進行和持續改進的關鍵因素。
參考文獻:
[1]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譜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篇章[J].求是,2022(16):18-24.
[2]王玉琪.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施途徑及其干預措施研究——基于埃里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J].教育進展,2023,13(8):5242-5247.
[3]熊蕊.家庭、學校、社區協同共育機制的發展探究,(2022)http://k.vipslib.com/asset/detail/20470804570
[4]喻培.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體系路徑研究.湖北教育,6(2022):42-44
[5]吳瑞華.中小學家校社“三位一體”協同育人的現狀分析與優化建議[J].教書育人,5(2023):12-14.
[6]高巧林.構建全時空、全方位、全主體的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體系[J].人民教育. 2023年 第23期 58-6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