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涉過憤怒的海》講了這樣一個故事,老金是一個離異的父親,整日出海打魚掙錢,一天突然得知留學在外的女兒娜娜身重十七刀死在異國,他順著自己能夠找到的線索,開始尋找潛在的嫌疑人——娜娜的男朋友李苗苗,繼而又和對方的母親景嵐進行了一場各自“為了孩子”的撕扯。
當這場尋兇之旅即將到達終點時,老金才發現,女兒死亡的真相,最初的原點和誘因,竟和自己有關——是父愛的長期缺位,導致了娜娜對愛畸形的渴求,也間接導致了娜娜的死亡……
看完電影,我在思考,老金和景嵐,算是怎樣的父母?
對比最近父母殺子、虐子的陰間新聞,他們至少沒有糟糕到如此喪心病狂、違背人性的境地。
可是,“不傷害”僅僅是一個最低的法律底線,都談不上是為人父母的底限。
對比一貧如洗、入不敷出的家庭,他們給孩子創造了相對不錯(對李苗苗而言,是遠高于常人)的物質條件,作為父母,他們也在為孩子付出。
只是,這份付出,符合了父母的自我預期和社會的評價標準,卻唯獨忽略了另一個視角,也是最重要的視角——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所以,當我看完整部電影,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只有一個——老金和景嵐對孩子的愛,更像是一場對自己的交代。
他們對于為人父母有一套自己的標準,例如,對于景嵐而言,標準之一是當孩子陷入到“麻煩”中,動用自己的所有能量和資源,給孩子擺平一切;對于老金而言,最重要的標準是努力出海打漁、掙錢養家,供孩子去日本留學。
所以,當他們完成了自我設定的這套標準,父母的角色和職能似乎就發揮到了極致。
電影的開篇,工友對老金說:“咱這個爹當得可真不容易啊。”
這句話,點明了其他人對老金作為父親角色的評價,也是老金內心的自我評價——為了女兒,他付出了很多。
當他在海上顛簸十余天,當他冒著風險進入公海領域打漁,甚至與其他國家的海警發生沖突,當他時刻記掛著三十條漁船的狀況和細節,凡此種種,都是為人父母的付出,都是對孩子愛的證明。
對老金而言,做到這些,就足夠了。
對于李苗苗,雖然影片沒有直接刻畫他早期成長的經歷,但是不難推測出,李烈和景嵐這對忙于事業的精英型父母,在兒子的生活中是長期缺位的。這種物質上富足、精神上忽視的生活,加上后期父母離異帶來的拉扯,最終造就了李苗苗變態癲狂、無法共情的反社會型人格。
當李苗苗再次回歸到景嵐的生活中,作為母親,估計她也知道這個孩子的心性已經無法逆轉和改變,只是盡其所能去護住他的周全,這更像是一種對于虧欠的補償,這也是她唯一能做、唯一可做的。
最后,當老金謊稱將李苗苗的尸體扔進海里的時候,她踉踉蹌蹌地望著那片空曠的海域,然后瘋了一樣的開車撞老金。當老金躲到懸崖邊,她絕望地踩下油門,連車帶著自己,開進了那片大海。
老金把景嵐救起,后續警察要求景嵐做筆錄,試圖通過老金追問李苗苗的下落時,她卻只是淡然地告訴他們,沒有意義了。
那場被中止的投海自盡,是景嵐對孩子最大的一場交代,為了你,我可以把命豁出去。
在他們看來,有交代,就是有愛。
但交代完了,也就結束了。
二
還有,老金真的愛自己的女兒嗎?
這個質疑,在影片里借助其他角色之口出現了兩次。
第一次,老金看到小娜的尸體,聽到尸檢的相關細節時,他本能的生理反應是嘔吐,后續日本警察質問他,看到自己女兒那個下場,你還會吐,你真的愛他嗎?
第二次,老金拿著小娜的視頻硬塞在景嵐眼前,景嵐說,你是怎么做到的,把自己女兒那樣的東西給別人看,你一點都不愛她。
老金愛小娜嗎?似乎整個影片都是圍繞著老金為自己的女兒復仇,這背后的驅動力似乎應該是父親對女兒的愛。
可是,反觀老金在日本時對警察脫口而出說的那句話——我金隕石的閨女被禍害了,這是個笑話。
這場以愛之名的復仇,最內在的出發點不在于小娜,而在于老金自己。
而老金對小娜的評價,一個是懂事,另一個是皮實。
老金做到了自己心目中的父親形象,也只看到自己心目中的女兒小娜。
一個孩子,差點被濕毛巾憋死,也難以開口說出真實情況,只是因為父親告訴她這樣的降溫方式比吃藥還管用。
一個孩子,在島上捱過無數個漫長黑夜,從不敢告訴父親內心的恐懼和絕望,而他也從來沒有過問自己的感受。
這個孩子,不是懂事和皮實,她只是不敢也不曾去表達自己的感受,因為無人可以接納和理解這份感受。
三
現實生活中,像老金一樣的父母并不在少數。
甚至在別人眼中,他們做得并不差,如老金一般起早貪黑地賺錢養家,供孩子讀書、留學,給孩子竭力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
可是,作為孩子的一方,卻未必快樂。
這樣的孩子,可能會被旁人指責為“矯情”“不懂得感恩”“不理解父母的辛苦”,可是,他們的真實想法和需求可能從未得到回應,他們得到的,只是父母視角之下的“好”。
這些難以言說的感受被積壓在一個小小的角落里,于是他們迫切想要向外尋求愛和關懷,但一個從沒好好被愛過的人,很難懂得如何去真正表達和回應別人的愛,也很難去辨別什么才是足夠好的一份愛。
在小娜的人生里,她走上了愛的歧途,并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在故事的最后,當老金從日本警方那里得知小娜死亡的真相,當他在小娜的賬號上看到那些獨白和夢境,順著里面的線索,他找到了小娜當年的“安全島”——那個被廢棄許久的衣柜。
當老金撬開這個陳舊的柜子,看到里面用各色的蠟筆畫滿了太陽,也是小娜臨終前的幾個小時里,在狹窄的衣柜中用自己的鮮血畫下的形狀。
老金的悲愴和絕望到達了頂點,直到這一刻,他才真正看到了自己的女兒,理解了這些年她內心的孤寂、害怕和恐懼,她從未說出口的對愛的渴求和失落。
當老金在瓢潑的大雨中尋找小娜的墓碑,當他哭著對空中喊,小娜,再要有下回,咱不這樣了。
這些瞬間,老金的愛才從懸浮之中落回現實。
只是,這一切的代價,太大了。
四
電影的結語是,唯有父母之愛,是人一生之中最初和最終的“安全島”。
這一份愛,不是預設標準之下的一場交代。
這一份愛,需要看到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ta真實的想法、喜好、感受和需求。
這一份愛,不需要多么完美(每個人都不完美,父母也不完美),但在能做到的時候,多給孩子一些真正的關注和回饋,成為孩子堅定的后盾和支持。
這一份愛,可以在孩子心里種下愛和價值感的種子,當他們自身擁有這些力量,便不用向外尋求,更會明白只靠外界給予的愛與價值只是一場虛空。
影片的最后,有一個幻想中的畫面,老金出海回來,小娜從衣柜中出來,老金放下手里的東西,轉頭給了她一個溫暖的笑。
這一個笑,就是小娜想要的愛——即便不能時時陪伴,但我能感受到這份愛意,對愛的感知和堅信,足以支撐余下的黑夜和漫長的等待。
你看,孩子并不貪心,父母在意的金錢、物質,很多只是外界賦予的定義與標簽,一個孩子最本真也最純粹的需求,就是被看到、被理解,與父母之間建立真正的關聯。
這才是真正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