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名高二女學生因為和室友鬧矛盾,出現一系列負面情緒,影響了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心理教師運用沙盤游戲與其建立信任關系,并運用認知行為療法幫助她覺察和改變不合理的信念,引導學生能夠以積極的視角看待自己和他人,提高人際交往的技能。經過心理輔導,該學生的情緒困擾得到有效緩解,同學關系得到了一定改善,達到了預期輔導目標。
【關鍵詞】沙盤療法;認知行為療法;人際交往
一、個案概況
(一)個案基本情況
麗麗(化名),性別女,高二學生,17歲,無精神疾病史。由于和室友鬧矛盾,長時間處于抑郁情緒狀態,影響了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由班主任老師轉介到心理輔導室。父母在外打工,和爺爺奶奶生活。高中第一次住校,班級的紀律委員,學習比較努力。父母反饋麗麗從小性格比較內向且好強,爺爺奶奶從小比較寵她,有些自我為中心。
(二)班主任的談話觀察與反饋
麗麗在自習課上點名批評了同寢室的室友講話,回到寢室后,和室友發生了沖突。最近一段時間,上課經常發呆,成績明顯退步。班主任多次找麗麗談話,但麗麗對班主任不太信任,狀況并未有改善,總是對班主任說“我沒事”,有時候會說“人為什么要活著”等言語。
二、分析與評估
(一)生物學因素
青春期是一個荷爾蒙劇烈變化的時期,性激素的水平顯著上升。這些變化不僅影響身體發育,還影響情緒和行為。青少年可能更容易感到焦慮、易怒和情緒波動。
(二)心理因素
1、內向特質:麗麗性格比較內向,內向的學生通常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容易在內心累積負面情緒。
2、自我中心思維:青少年時期,認知發展尚不成熟,可能會表現出“自我中心思維”,即認為自己是最重要的。
三、制定與實施輔導方案
(一)輔導目標
糾正麗麗的認知偏差,調整不良情緒,鼓勵積極的社交行為,不再因為被孤立貶低自己,能夠融入班集體。
(二)輔導方法
1、沙盤療法:沙盤游戲是一種非語言治療的工具,可以繞過語言的障礙,直接觸及來訪者的情感和心理狀態,從而迅速建立起一種深層次的聯系。
2、認知行為療法:每一種特定的心理障礙都有其特有的信念、認知及行為策略。咨詢師尋找各種方法和機會修正來訪者的不良信念,從而引起認知改變,并逐漸為來訪者帶來情緒和行為上的持久變化。
(三)輔導過程
1、建立信任關系,同理接納(第1次心理輔導)
麗麗是班主任送到心理輔導室,并非自愿接受心理輔導。剛到辦公室時,頭一直低著,不愿意說話。我感覺到了她的抗拒,于是邀請她玩沙盤游戲,共同商定好用25分鐘的時間自由擺放沙具,用15分鐘的時間一起探討沙盤的內容。
圖1 麗麗沙盤作品《光》
麗麗給自己第一次創作的沙盤作品取名為《光》。她解釋道:“希望自己能夠穿越重重黑暗,去冒險,去探索這個世界”。
心理老師:這個沙盤中的沙具哪一個沙具代表你自己?
麗麗:這個小女孩。
心理老師:小女孩此時此刻,心理在想些什么呢?她有著什么樣的情緒?
麗麗:她很想離開這個地方,去冒險,去探索世界,去自己任何想去的地方。很難過,也很焦慮。
我問麗麗,這個沙盤和她的生活,有什么相似之處嗎?她指了指沙盤中一個橙黃色塑料線纏繞的小球告訴我,她現在的生活就像小球一樣混亂、一團亂麻的感覺。之后我們繼續談論她的作品。
心理老師:這沙盤中哪些沙具對你來說有特別的意義?
麗麗:星星、月亮和太陽代表了光芒。劃船的小人代表要勇于接受挑戰。橋代表了過去和未來的連接。棺材代表了人最后死亡的歸屬。
心理老師:老師在這個畫面中看到了小女孩面對生活中一團亂麻的事情時,仍然在堅持著迎接挑戰,她自己就是黑暗中的一束光,我相信她一定能穿過現在的黑暗,走向未來,去探索這個世界,去往想去的任何地方,在生命的最后能對自己說一句不虛此行。
我拍下沙盤的圖片打印出來,作為禮物送給麗麗,由班主任轉交給她,見圖2。
圖2
2、改變不合理認知,宣泄情緒(第2-3次心理輔導)
在和麗麗交談過程中,發現她對于發生的一些沖突具有一些不合理的信念,導致了負面情緒。于是我指導麗麗完成了五欄表(見表1),通過思考這些問題,麗麗開始反思自己的很多想法是不合理的,并尋找替代性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