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請出示身份證件。”“請問您有什么需要幫助的?”……2025年初春,在四川省峨眉山市某酒店前臺,小天(化名)正熟練地操作著系統,接待客人。看到這一幕,峨眉山市檢察院“嘉蓓呵護·未藍”未成年人檢察團隊成員楊琴不禁想到兩年前,小天接受訊問時攥著衣角發抖的樣子。如今,曾經涉嫌盜竊罪的他已成為一名熱情待人的服務業從業者。這一蛻變的背后,是一場融合檢察力量與社會溫情的“拯救行動”。
2023年2月,未成年人小天打起了盜竊的主意。半個月內,他3次盜竊一家小超市香煙共計98條,銷贓所得約1.7萬元。超市老板發現后報警。2023年6月21日,該案被移送峨眉山市檢察院審查起訴。
檢察機關受理案件后,承辦檢察官楊琴依法訊問小天時,感受到了他的“無聲對抗”:小天對自己家庭情況和成長經歷閉口不談。楊琴和同事經走訪發現,小天的對抗源于親子關系的破裂。小天5歲時,母親因故意傷害致人死亡被判處有期徒刑十一年。小天8歲時,父母離婚。離婚后,父親外出務工,小天則被交由七旬奶奶撫養。母親出獄后遠走他鄉,至今對他不管不問。
案發后,小天父親回到本地,并替兒子積極退贓。在聽取各方意見后,檢察機關于2023年7月27日對小天作出附條件不起訴決定,考驗期為一年。
考驗期內如何精準幫教?“嘉蓓呵護·未藍”團隊對小天及其父親分別進行了親子關系量表、父母教養方式評價量表測試。結果顯示,父子倆沖突性分值已達最高,父親對小天的教育以打罵為主,不許他有絲毫反抗,否則打得更狠。為此,團隊為小天量身定制“心理重建+家庭重構+社會重入”的幫教計劃,也為小天父親安排了家庭教育指導。然而,幫教初期,他們接連碰壁。小天父親認為,已經賠錢何必費事?首次親子課堂,小天父親上了不到十分鐘便奪門而出。小天也在心理輔導課中,將試題紙撕得粉碎……
“第一次碰到這種情況,當時很驚訝又覺得不可理喻。作為一名檢察官,同時又是一名母親,我感覺身上的責任重大,絕不能放棄幫教小天!”楊琴堅定地說。
“嘉蓓呵護·未藍”團隊邀請家庭教育指導師、心理老師及婦聯、社區工作者介入,對父子倆開展專場心理疏導,向小天父親發出督促監護令,還為小天設立沉浸式職業體驗活動,讓他參與父親替人安裝的工作。“我現在才知道,原來爸爸每天要來來回回搬這么重的東西,太不容易了……”看著被父親汗水浸透的交貨單,小天深受觸動。工作人員抓住時機,安排父子促膝談話。“爸,你的腰還痛嗎?”“爸的腰傷好多了。”聊著聊著,小天和父親的眼里都滿是淚水。
“扶一把,更要送一程。”考慮到小天家庭困難、自身缺乏職業技能的具體情況,檢察官聯系愛心企業為小天提供工作崗位,并協調簽訂保密協議,助其回歸社會。
隨著幫教的深入,小天開始蛻變。他通過考核正式入職,連續3個月獲得優秀員工,表現良好。他每月都給奶奶匯錢,與爸爸的關系也明顯改善。更令人欣慰的是,小天發現某KTV有違規接待未成年人的情況后果斷舉報,檢察機關經公益訴訟監督,向有關部門制發了檢察建議。
“小天能舉報違法行為,說明我們撒下的法治種子已生根發芽。”鑒于小天在考驗期內表現良好,2024年7月26日,附條件不起訴考驗期滿,峨眉山市檢察院決定對其不起訴。
小天從一個“迷途”少年成長為自力更生、知法用法的“歸航”少年。翻看小天的幫教日志,承辦檢察官楊琴感到十分欣慰。“少年們應當是向陽而生、逐光奔跑的,我們將會繼續用愛守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以法治之光為‘迷途’少年照亮回歸家庭、社會之路。”
作者:彭丹 楊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