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巷生光——“川科”心育經驗漫談

        來源: 作者:吳洪霞 牟瑞芳 發布時間:2025-06-10 22:10:32

        那是我第一次站在“川科”校園的講臺上,面對全班同學做自我介紹。手心沁出的冷汗幾乎打濕了講稿,聲音微弱得連自己都難以捕捉。臺下傳來幾聲竊笑,臉頰瞬間像被點燃般灼燙,恨不能立刻遁入地底。那一刻,我無比清晰地意識到,在這個洋溢著自信的校園里,自己是個格格不入的異類。

        我叫林小雨,來自一個偏遠的小縣城。“內向”、“膽小”的標簽如影隨形。母親總念叨:“這孩子,見著生人就往我身后躲。”父親則憂心忡忡:“太老實了,在社會上可怎么立足?”這些評價如同無形的枷鎖,將我層層捆縛,愈發不敢開口。高中時,甚至因恐懼舉手回答,被老師當眾斥責“毫無集體榮譽感”。自那以后,我更深地將自己封入透明的殼中。

        初入“川科”的第一周,自卑感如潮水般將我淹沒。校園里處處是侃侃而談的身影,他們自信地談論專業前景、社團活動,我只能低頭疾步,生怕撞上任何一道目光。宿舍里,三位本地室友聊著家鄉趣事,我努力擠出微笑,心底卻似被細密的針尖反復刺扎。

        轉折發生在第二個月的心理健康課上。李教授步入教室,并未如常直接開講,而是讓我們閉眼想象最恐懼的場景。闔上雙眼,講臺上那個手足無措、被嘲笑目光包圍的自己立刻浮現。熟悉的恐懼攫住全身,令我微微顫抖。

        “現在,”李教授溫和而堅定的聲音傳來,“請大家慢慢睜開眼睛,告訴我你們看到了什么?”

        我遲疑著睜眼,正對上他的目光。那眼神里沒有憐憫,只有一種奇異的暖意。“林同學,”他點名道,“能和大家分享一下方才的感受嗎?”

        教室驟然寂靜,所有視線聚焦于我。心臟狂跳如擂鼓,但望著李教授鼓勵的眼神,我鬼使神差地點了點頭。“我…我害怕站在眾人面前,”聲音依舊細若蚊蚋,但這次無人發笑,“就像現在這樣。”

        李教授微笑了:“謝謝你坦誠分享。你知道嗎?這間教室里,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與你有同感。”他環視四周,不少同學點頭附和。那一刻,我驚覺,自己并非孤軍奮戰。

        隨后幾周,李教授帶領我們進行了一系列心理訓練。最難忘的是“勇氣挑戰”——每周完成一件令自己畏懼的事。第一周,我鼓足勇氣在食堂向陌生學長問路;第二周,在小組討論中提出一個觀點;第三周…我甚至報名參加了班級朗誦比賽。

        賽前之夜,緊張讓我徹夜難眠。室友張明察覺我的不安,遞來一杯熱牛奶:“別怕,我們都信你。”簡單話語,瞬間令我鼻尖發酸。原來,這片陌生天地,也有人愿意接納這樣的我。

        比賽當天,舞臺中央的我依然雙腿發軟。但當看到臺下李教授鼓勵的目光,聽到室友們細微的加油聲,一股奇異的力量悄然涌起。我深吸一口氣,開始了朗誦。起初聲音微顫,但隨著詩句流淌,恐懼漸漸退散,整個人沉浸于文字的世界。

        最后一個音節落下,臺下掌聲如雷。那一刻,仿佛看見無數個蜷縮在自卑陰影中的自己,正站在舞臺中央,而此刻的我,微笑著向她們揮手作別。

        這次經歷徹底重塑了我。我開始主動參與活動,加入辯論社,甚至競選班級學習委員。過程并非坦途——辯論賽上,我曾因緊張忘詞,僵立臺上大腦空白;競選時,面對質疑,聲音一度哽咽。但每次跌倒,都清晰感受到自己的蛻變。

        半年后的心理評估,李教授特意提及我的進步:“林小雨同學從最初的極度內向,到如今能夠自信表達,這種轉變令人欣喜。”聽到評價,眼眶瞬間濕潤。這半年,我不僅掙脫了自卑的枷鎖,更找到了真實的自我。

        如今,每當望見校園里那些低頭疾行的身影,總會想起曾經的自己。我會主動上前問候,分享心路:“別怕,每個人身上都有不完美之處,那恰恰是我們獨特的閃光點。”有時,能捕捉到對方眼中一閃而過的微光,如同當初李教授望向我時那般。

        回望這段心路歷程,我深深感念“川科”的心理健康教育。它教會我直面自卑,更讓我領悟: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束光,只是有時被自卑的陰云遮蔽。而教育的真諦,正是幫助我們撥開云霧,讓那束光照亮前行的路。

        我也逐漸參透了自信的真諦。它并非永遠昂首挺胸的姿態,而是跌倒后仍有勇氣站起的堅韌;不是從不犯錯的完美,而是接納不完美并持續前行的智慧。正如李教授常言:“真正的自信,源于對自我的深刻理解與全然接納。”

        如今,漫步于校園林蔭道,陽光透過枝葉灑下斑駁光影,我總會憶起那個在講臺上瑟瑟發抖的女孩。她永不會知曉,多年后的自己,會如此感激那段晦暗時光——正是那些自卑與掙扎,淬煉出今日這個敢于直面內心、擁抱生活的自己。

        “川科”的校園里,這樣的蛻變日日上演。有人走出社交恐懼的牢籠,有人征服了考試焦慮的巨浪,有人在挫折后重新錨定航向。這些看似平凡的轉變,實則是生命最動人的綻放。它們昭示著:每個人心中都深埋一顆等待破土的種子,而教育的陽光雨露,終將使它沖破桎梏,長成參天棟梁。

        在這個挑戰重重的時代,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  

        作者:吳洪霞  牟瑞芳

         

                                              


        責任編輯:劉華

        本網站刊發信息不代表主辦單位和本網之觀點,如對網站內容有異議請聯系本網刪改·法律顧問:省法治文化研究會專家顧問團.

        四 川 法 制 網 ·法藝文化傳媒版權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cszw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仁怀市| 芜湖市| 乐亭县| 惠水县| 阿勒泰市| 锦屏县| 临漳县| 淮滨县| 礼泉县| 平泉县| 朝阳县| 龙岩市| 新泰市| 伊川县| 长垣县| 博兴县| 扎赉特旗| 瑞金市| 宣化县| 余庆县| 恩施市| 红桥区| 陆良县| 丹寨县| 彭泽县| 天峻县| 眉山市| 海宁市| 柳林县| 辉县市| 固原市| 新民市| 鄂州市| 西充县| 伊金霍洛旗| 连江县| 垦利县| 三门峡市| 连平县| 张家界市| 年辖:市辖区|